旱獭打架这事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火一下,前段时间又来了。三位当事獭看起来旱獭是一个天天干架的暴力狂。打架也就算了,有的旱獭还要负责劝架,有点可爱是怎么回事?但今天我要为几位当事獭挽回一点面子,其实人家不是在打架,而是在进行亲切友好的社交活动!请仔细观看视频,就会发现两位主角獭全程无流血无爆粗,行云流水的动作中带着一丝庄严的仪式感……这,不就是我们成年人应有的社交么?!
当然,咱也不能因此认为旱獭们不会打架,毕竟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旱獭“干架”其实可以划分为两种:友好型的社交行为、对抗型的真打架,行为学家常把它们称之“play box”和“aggressive box”,不过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前者。
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真打架凶多了,如果你看到两只对战中的愤怒旱獭,就会明显地感受到它们动作激烈,同时还伴随着两位战士的尖叫声,搞不好还会有负伤,而且战斗结束后,双方会迅速分开距离。雄性旱獭之间的真打架亲切社交,最后怎么还亲上了??
对比一下,文章开头动图里的旱獭动作显然要温和许多,“干架”结束之后还相安无事地坐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下定论,两位主角进行的是一种社交行为,同样的,另一位“劝架”旱獭也不是在劝架,而是大家一起玩呢。
如果你要是问我,为什么旱獭的社交行为搞得跟干架似的。那我只能说,人类干架不也搞得跟尬舞似的吗?不过想要进一步理解旱獭的“干架”行为,咱还得从旱獭的家庭结构说起。旱獭是社会性动物,通常集体穴居。以目前被研究最多也是最深入的黄腹旱獭为例,黄腹旱獭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动物,一个家庭群通常由一只占据主导地位的成年雄性与多只成年雌性、以及雌性的后代组成。
通常旱獭就在洞口附近觅食,因此形成了不同洞之间彼此的食堂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势,此时一旦发现外来旱獭闯入了本洞的食堂,旱獭就会立刻出击将对方赶走,这时候就能看到真正的旱獭打架了。也正因为如此,对抗型的打架之后,往往两只旱獭会迅速分开距离。还有,雄性旱獭也会为了争夺交配权和守卫领地展开战斗,战况自然非常激烈。
虽然旱獭也能打架,但遇上比自己块头大的捕食者,比如棕熊、狼、流浪狗等,旱獭必然不占优势,尤其是旱獭幼崽,很容易被捕食者抓到。为避免自己和家庭群成员被当作“草原馍馍”吃掉,旱獭演化出一大技能:警报叫声,告诉周边的同伴——警戒起来,危险来了!
不过,“啊啊啊”表情包里的花白旱獭很委屈,它的声音是人工合成上去的,旱獭当然不会这样叫啊!比如我们熟悉的喜马拉雅旱獭,叫起来是这样的:视频拍摄于2019年7月初的青海玉树昂赛乡,此时一只流浪狗恰好经过旱獭洞穴所在山坡的边缘,流浪狗距离发出警报的旱獭大约30m。视频来源:孔玥峤
是不是有亿点点意外?旱獭的叫声虽然抽象,但科学家们已经破获了很多语言秘密。好好学下面的内容,说不定可以加入旱獭群聊!旱獭通常会使用三种机制改变整体叫声,来传递多样信息:发出不同类型的音节;对单个音节进行重复,改变次数或频率;改变单个音节的强度等特征。也有可能对上述三种机制组合使用。
这么说可能有点难懂,我来举个例子。警报叫声可以反映捕食者是什么类型的,比如阿尔卑斯旱獭遇到飞行的捕食者威胁会发出大声的、不重复的叫声,而如果遇到地面来的捕食者威胁,就会发出一串叫声。警报叫声还可以反映捕食者的距离与威胁程度,花白旱獭会通过第一个音节的长度来传递距离信息,而长尾旱獭会通过减少警报叫声的重复音节数来警告同伴“捕食者正在靠近”。
不像猫鼬的“哨兵”站岗,旱獭的家庭群中每只旱獭都背负着警戒的使命,甚至是幼年旱獭崽子也会随时发出警报。有研究表明,一夫多妻制的阿尔卑斯旱獭雄性会站在比雌性海拔高的位置,并更多地发出警报。老婆越多,责任越大(大雾)。
更有意思的是,其他动物听到旱獭的警报,也会做出反应。比如与黄腹旱獭同域分布的骡鹿,在听到旱獭发出警报后,会显著提高自己的警戒程度。这差不多就是“狼来了,大家一起跑”!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旱獭发出警报,岂不是就更容易被捕食者盯上?研究鸟类声学的科学家发现,鸟类发出高频率的一长串音节时,往往使捕食者难以定位到发声位置,因此有一个猜想是,旱獭的警报叫声也具有类似的声学特征。在野外有植被遮蔽的情况下,如果亲耳听到它们的叫声,经常会举目四望一脸懵逼,说不出来到底是哪个方向传来的声音。
更何况旱獭们通常就在洞口附近觅食,如果发现捕食者盯上自己了,它会转身就往洞里跑。旱獭长得憨是憨了点,可你要说人家笨,旱獭那一串看似平平无奇实则精密编码了各种信息的“啊啊啊啊啊啊啊”就是最有力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