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衰竭的重要诱因之一是,心脏损伤后,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动带来的心肌纤维化,针对活跃的心脏成纤维细胞,研究人员合成了一段特殊的mRNA序列,并包裹在靶向T细胞的脂质纳米颗粒中,注射入小鼠体内。纳米颗粒进入到T细胞后使之获得攻击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能力。研究者观察到,mRNA注射后2周后,心衰小鼠的心脏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心脏功能恢复至良好。
且mRNA并未整合到T细胞的基因组中,因此靶向心脏成纤维细胞的T细胞一段时间后会恢复正常,这就避免了CAR-T细胞可能长时间影响心脏愈合能力的副作用。研究人员正继续开发相关技术,该疗法有望应用于更多疾病和患者。
研究者为狗狗提供不同录音,并监测它们大脑的神经活动。实验表明狗的初级听皮层能对正常的录音和完全打乱的录音作出不同响应。同时,次级听皮层的活动表明狗可以记住它们熟悉环境中人们所用语言的声学规律,并将其与外语区分开来。狗的年龄越大,它们区分外语的能力越强。这表明学习语言规律的能力并不是人类独有的。该研究发表于NeuroImage。
在先前的研究中,物理学家用实验演示了,在低温下将钠原子云旋转成一种长长的针状结构,它会发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气体表现得像具有共同属性的单一实体。而近日发表在《自然》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超越了这一步,在超冷原子云中观察到了“量子龙卷风”。
在地球表面的火山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是板块内部的“热点”火山:在某些位置,从地幔上升的岩浆形成了地幔柱,被称为“热点”,会在地表对应位置形成“热点”火山,当板块缓慢移动时,就会形成类似夏威夷群岛的链状火山。经典理论认为,地幔柱是由地幔深处的高温岩浆流上涌(被称为羽流)形成的,但羽流的温度要远高于周围的地幔,才有可能形成地幔柱。
然而,在新发表于《科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地震波速,测量了洋中脊和地幔柱的温度。研究发现,在热点地区,虽然约有45%的羽流温度高于周围地幔(温差大于155℃),但也有约40%的羽流温度过低,不足以使岩浆从地幔深处上涌。这一发现挑战了热点的深层地幔起源理论,研究者表示,较冷的羽流或许起源于上地幔深处,或是在上涌途中冷却形成的。
量子相变是一种低温下由量子涨落引起的相变现象,这种现象是超导态的基础。在许多非常规超导体中,量子相变能否被理解为具有不同对称性的相分离过程尚不清楚。非常规类型的量子相变,如非对称破缺或弱对称破缺量子相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日,发表在《科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一种非常规导体铈钴铟5(CeCoIn5)中观察到了非对称破缺量子相变,并引入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是海洋中最丰富的一个微生物群,能促进海洋的氮循环。它们主要通过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来获得能量,这个过程需要氧气。然而,此前的研究发现,很多氨氧化古菌能生活在缺氧的环境中,其具体的生存方式尚不清楚。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新研究中,科学家研究了一种氨氧化古菌Nitrosopumilus maritimus,揭示了它能在缺氧环境中生存的原因。
他们发现,在缺氧、黑暗的环境中,这种古菌物能产生氮气和氧气(够细菌自身使用),并将氧气用于氧化氨为自身供能。目前,他们还不完全确定这条反应途径,但认为NO和N2O或是其中的中间产物。研究人员认为,Nitrosopumilus maritimus能将氧气与气态氮的生产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它们能去除海洋中的生物有效氮,促进氮循环。
截至北京时间1月7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300 002 021例,死亡病例5 471 856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消息,1月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7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8例,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本土病例116例,含21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新增疑似病例6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5例,其中境外输入42例,本土3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6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6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632例。根据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消息,1月6日0-24时,新增报告本土确诊病例57例,其中隔离管控发现45例、封控区筛查发现7例、重点人群筛查发现5例;治愈出院39例。
自2021年12月9日以来,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940例,其中出院116例、在院1824例。截至2022年1月5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87201.7万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