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怎么赏画?

作者: 氪罗钡路斯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2-01-06

加州理工大学的饭谷博士研究如何让AI理解并评价艺术作品,探讨了人类审美理解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客观审美规律。通过让AI学习人类对画作的评分,研究者发现AI能够预测人类的审美倾向,这被认为是客观审美规律存在的证据。然而,研究也指出,AI的艺术鉴赏能力仍然是对人类的模仿,而非真正的理解。

“AI会画画”已不是新闻。现在,来自加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的饭谷博士对自己家的AI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掏出了著名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的作品,问:“这幅画,你喜欢吗?”如果这个AI碰巧是现代艺术的拥趸,打出了3分,也就是“非常喜欢”,饭谷还会追问一下:“你喜欢的是画里的什么呢?构图,色彩,线条,还是对自然世界的几何抽象?”别误会,研究者并不是要培养出一个AI艺术鉴赏家。

毕竟,这些硅基脑袋瓜离“真正的智能”差得还远,别说艺术鉴赏这么高级的认知行为,就是一起聊个八卦或是吐槽个前男(女)友对它们来说都还很难。那这项研究是为了什么?研究者的想法是,希望回答一个美学领域长久存在的问题:人类到底是如何理解“美”的?

对艺术品来说,到底什么是“美的”?这很难有固定标准。

从史前壁画到文艺复兴再到现代艺术,美的规则在随着时间演变;从非洲、欧洲到亚洲,美的概念也不尽相同;甚至对于同一时期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们来说,审美偏好仍然千人千面、众口难调。

有崩溃的研究学者认为,我们没有办法把“美学评判”这个事儿讲得太细,因为审美这个东西太个人、太复杂,它以我们各不相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为基础,又被大脑数亿百万计的神经细胞不知怎么添油加醋的处理了一圈儿,谁也没办法说明是怎么回事。但还是有人不死心:我们真的不能从艺术作品,比如绘画作品——从它们本身出发,解释它的“美”吗?

例如,画作中的笔触、色调、结构和布局等等客观视觉元素,能够帮助我们跨越漫长的时间与文化、历史的差异,感受到它的美学价值吗?客观的审美规律,到底存在吗?

饭谷的研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他和同事收集了1001幅不同流派的画作,并邀请了7位人类志愿者分别对所有画作进行了喜爱度评分(0-3分,0分是完全不喜欢,3分是非常喜欢)。

然后,他们让AI学习了这7位志愿者的品味,并通过测试判断AI模型是否真的“学会了”。有趣的是,研究者让AI来学习,并不是因为它们对艺术的领悟力有多强,而恰恰是因为AI的小脑袋瓜不开窍:它们没有个性,没有接受过历史人文的教化,不会谈人生、谈理想,也理解不了愤怒或浪漫,榆木疙瘩一个——总之,那些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在AI看来,不过是一组大小不一的数字。

但是,遇上“审美”这种问题,这种“不够智能”恰恰成了AI的优势所在:得以避开那些来自文化、情感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专注探寻那个可能存在的客观审美规律。

为了让实验设计更加严谨,研究结论更加可信,研究者们还进行了许多其它实验,在此就不继续展开了。

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即使经历了如此严格又漫长的调教,学习了超过1000幅大师作品,人类并没有让AI学会艺术鉴赏——它的好恶不过是对人类的模仿,甚至只是简单的从数字中找规律的游戏。研究者们也同意,虽然他们的实验揭示出审美评判中蕴含着普适的客观规律,但艺术画作并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我们欣赏画作并不仅仅是品味画作本身,而是和创作者跨越时空的思维碰撞与情感沟通。

UUID: 1c8d479f-a278-4124-b98a-46642da237b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2/2022-01-06_人工智能怎么赏画?AI:我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