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巨型海洋爬行动物,体长超过17米。在大约2.49亿年前,一类被称为“鱼龙”的动物出现,并且在此后大约1.5亿年间称霸了中生代的海洋。其中一部分演化出了庞大的体型,其大小甚至可以与现代的鲸类相媲美。在最近发表于《科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描述了目前已知最早的大型鱼龙化石。
这具化石属于杯椎鱼龙属(Cymbospondylus)的一个新物种,被命名为Cymbospondylus youngorum,头骨长约2米,总体长超过17米。它生活在约2.46亿年前,这说明在第一批鱼龙出现仅300万-800万年后,鱼龙类就迅速演化出了较大的体型,相比之下,鲸类演化出巨大体型则用了更长的时间。
Cymbospondylus youngorum修长的吻部和尖牙表明其可能会捕食头足类、鱼类或小型爬行动物。研究者结合该地区发现的其他化石种类,模拟了当时的海洋食物网,认为其能够支持多种大型肉食类鱼龙的生存,这可能有利于鱼龙早期的快速演化。
近期,《自然》杂志连发了5篇论文,评价了目前使用的多款疫苗和抗体对奥密克戎毒株的有效性。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调查了辉瑞-生物科技疫苗、莫德纳疫苗、强生疫苗以及阿斯利康疫苗的有效性。试验中的54名参与者均接种了两剂疫苗。研究显示,在所有疫苗类型中均观察到了抗奥密克戎毒株有效性明显下降的现象。非洲健康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19名已接种过两剂辉瑞疫苗的南非参与者的血浆样本,调查了奥密克戎毒株是否逃逸抗体的中和效应。
他们观察到,与最原始的新冠病毒毒株相比,疫苗对奥密克戎毒株的中和作用下降了22倍。巴黎大学的科学家从比利时的一名感染者体内分离出了奥密克戎毒株,并分析了该毒株对于目前已批准临床使用或仍在开发中的9种单克隆抗体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奥密克戎毒株能完全抵抗或部分抵抗实验中所有单克隆抗体的中和作用。
瑞士的科学家检测了奥密克戎毒株刺突蛋白上的结合结构域(RBD)与人ACE2受体的结合情况,它能帮助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研究显示,相较于最原始的新冠病毒毒株,奥密克戎毒株的RBD与人ACE2结合的亲和力有所增强,增强了约2.4倍。他们还测试了的8种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效果,发现大部分完全失去了对奥密克戎毒株的中和活性。
北京大学教授谢晓亮和同事利用一种新筛选技术绘制了奥密克戎毒株刺突蛋白RBD的突变图谱,并筛选了247种人类中和抗体,发现奥密克戎毒株能逃逸其中85%以上的抗体。他们发现,这些抗体可根据它们的表位(抗体结合位点)分为六类(A类至F类),并且毒株RBD上的单个突变会影响不同类别抗体的有效性。
根据其中的3项研究,大部分测试的抗体会完全或部分失去了对奥密克戎毒株的中和活性,单克隆抗体sotrovimab、romlusevimab和DXP-604等8种抗体仍然对奥密克戎毒株有用。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于18时50分、航天员翟志刚于19时37分,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驻守舱内的航天员王亚平配合地面操控机械臂,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作业。经过约6小时,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7日00时55分,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叶光富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此次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第4次出舱。
舱外活动期间,先后完成了全景相机C抬升、舱外作业点脚限位器安装及相关工效验证、携物转移验证等任务,同时,进一步验证了核心舱气闸舱、舱外服、机械臂的功能性能,进一步考核了出舱活动相关技术、舱内外航天员协同以及天地协同能力。后续,中国航天员将开展次数更多、更为复杂的出舱活动,实施舱外作业正在成为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工作常态。
美国东部时间12月25日,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于法属圭亚那成功发射升空。
随后,韦伯空间望远镜开始进行6个月的太空调试。美国东部时间12月26日上午10时,韦伯团队开始对望远镜展开悬挂式天线组件,其中包括高数据速率碟形天线,这个天线将每天两次向天文台发送科学数据,每次至少发送28.6 G数据。该团队现在已经展开并测试了天线组件,整个过程大约花了一个小时。另外,望远镜上的温度传感器和应变仪首次被激活,这些仪器可用于监测韦伯望远镜的热力系统和结构系统。
动物的嗅觉与觅食行为、定向活动等关系密切,比如野生动物常常根据气味来进行空间导航和记忆,或者人类闻到某些气味容易想起去过的地方。负责记忆和方向定位的海马体和嗅觉皮层间有神经连接,但嗅觉皮层在气味与位置记忆建立联系中的作用并不清楚。近日,一篇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对此做出了解释。研究者在十字迷宫的四角放上不同气味的物体,然后将大鼠放入迷宫,寻找奖励所在。
通过监测任务过程中大鼠初级嗅觉皮层中后梨状皮层内神经元的活动,他们发现不同神经元确实能单独对气味、空间位置或者两种信息同时做出响应。在撤掉气味信息后,大鼠走到特定区域,后梨状皮层中的部分神经元也会放电。
研究者认为,任务过程中大鼠的嗅觉皮层中形成了一个“地图”,且与海马体中的”位置细胞“对整个空间的位置编码的情况稍有不同,嗅觉皮层对重要空间位置(比如曾经闻到特定气味并得到奖励的地点)的响应比其它位置更强。初级嗅觉皮层中不同神经元间的网络活动很可能建立了个体气味和空间位置的联系。
变星是一类亮度可变的恒星,其中天琴RR型变星(RRL)是研究恒星形态、化学丰度及演化的重要工具。
天文学家曾通过三颗RRL定位了唧筒座矮星系(Ant 2),但后续观测对这些RRL是否来源于Ant 2尚有争议。12月15日,一篇上传至arXiv网站的文章对Ant 2周边的RRL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者通过布兰科望远镜搭载的暗能源相机对Ant 2附近区域的变星进行了全景观测,发现350颗脉动变星,含318颗RRL和8颗造父变星。
研究者将RRL分类为193颗亮度急剧上升的RRab,104颗亮度成短周期正弦曲线样变化的RRc,以及21颗双相脉冲RRd。由于银河系的RRL不可能处于如此远的距离,这些RRL只能来源于Ant 2。受Ant 2的干扰,RRL的分布呈现与星系自行一致的伸长趋势,表明它们很可能是8亿年前通过星系近心点时从星系主体分离开的。
此外,Ant 2距地球40.45万光年,较此前预测更近;其大小可能超出预计,在观测范围外仍可能存在RRL。
截至北京时间12月27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279 906 569例,死亡病例5 399 781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消息,12月2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00例。
其中境外输入病例38例(广西12例,上海11例,广东5例,北京2例,天津2例,湖南2例,四川2例,浙江1例,河南1例),含1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西11例,四川2例,天津1例,河南1例);本土病例162例(陕西152例,其中西安市150例、咸阳市1例、渭南市1例;广西7例,均在防城港市;浙江1例,在绍兴市;广东1例,在东莞市;四川1例,在成都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广西)。
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4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2例,浙江2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7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0例(境外输入15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6例(境外输入10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95例(境外输入468例)。
截至2021年12月25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75809.4万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