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古镇位于昭平县东北部,与贺州市相距60千米,是一座岭南文化与峰丛山水完美融合的千年古镇,素有“诗境家园”之称。古镇发祥于宋朝,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
古镇不大,按九宫八卦阵式布局。小桥流水、参天古榕、青石古街和楹联牌匾被称作“黄姚四绝”。镇内有“六多”,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庙宇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镇中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
黄姚四面皆山,易守难攻,且交通不便,所以村镇长时间处于半封闭状态,数百座古老的民居、众多的文物因而得以保存。走进古镇,时光仿佛停住了脚步,一切是那么安详与静谧。这里虽没有江南水乡的富庶与繁华,却有着凤凰古镇和丽江古城已遗失的古朴与宁静。
漫步古镇,被岁月磨得异常光滑的青石板路,透着沧桑的砖瓦房,静静流淌的小河都在诉说着历史的痕迹和悠悠的古韵,难怪很多学画的学生和摄影爱好者来此采风。
青石古街被誉为黄姚一绝,充分体现了工匠们的聪明与才智。它们铺砌于清朝顺治年间,各条石板间不用任何黏合物,全靠准确的计量,让石板牢牢地拼接在一起。每条街巷下方都布有相互连通的排水道,雨水可沿着排水道排出古镇,镇中的街道因而不会积水。街道与街道之间均为丁字路口,寓意丁财两旺。
在这些青石古街中,安乐街是古镇最主要的商贸街区之一,位于古镇中部,因安乐寺而得名,有着安居乐业之意。
安乐街的繁华始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街道两旁铺面林立,热闹非凡。金德街与安乐街相连,是镇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条明清建筑古街,寓意黄姚的商贾诚信待人,以德取财,“金德”精神也成为黄姚精神的写照。很多影视剧均曾在此拍摄取景。迎秀街是黄姚的中心街,也是古镇最宽阔的石板街。历史上,从昭平县城方向来黄姚,皆由西门楼经此街进入古镇。相传此街建成之时,恰好有人考中秀才从县城归来,因此以“迎秀”作为街名。
鲤鱼街因街中有凸石形似一条长约二尺的鲤鱼而得名。无论老人小孩,从这里走过,从未有人被它绊倒或扭伤脚,故称之为“盘道石鱼”。
除了青石古街,黄姚古镇的古戏台也值得一观。古戏台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至今仍在使用。整座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顶,是带后台、厢台、边栏的亭阁式戏台。台柱四脚下埋有四个大水缸,台上唱戏,台下即回声共鸣,非常特别。
戏台两侧有一对楹联:“闻其声乐则生矣,不妨既竭耳力;观其色人焉瘦哉,正须继以心思。锣鼓喧天,管弦悦耳,共庆清平乐;霓裳漫舞,羽曲高歌,齐呼可以兴。”抗战时期,我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曾在这里登台演出。
围绕古镇走上一圈,你会发现,古镇的防御措施相当严密,门楼、寨墙、河流就是古镇的第一道防御系统。
古镇有东、西、南、北四道城门,门楼多为两层,上层用来守望站岗,建有圆形或方形的瞭望口,此外,左右两旁还有长方形的小孔,作为防御时的射击口。四门中,东门楼建于清初,乾隆年间重修,平面为正方形,砖瓦结构,历史上是进出黄姚的门户。门楼北连真武山城墙,南以姚江为护城河,西与街巷民居屋墙相连,组成一个合围的屯堡,是防御功能最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门楼。
亦孔之固也是古镇一座重要的门楼。建于清初,得名于《诗经》中的“天保定尔,亦孔之固”。意为上天保佑这里的安定,自然非常稳固。该门楼为两层,上层为楼,用于守望站岗;下层为门,用于通行。在古镇中,这种结构的门楼往往设置在主街的外出口,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古镇人口迅猛发展,经济空前发达。
各氏族之间为了扩充势力,团结一致对外,更为求人财兴旺、泽被后代,纷纷筹集资金在镇上选址建造宗祠,因此黄姚古镇祠堂颇多,镇上几乎每个大姓都有自己的宗祠。时至今日,镇内仍有各姓氏宗祠11座,它们结构规模雄伟壮丽、装饰豪华考究,古家祠、吴家祠、梁家祠、郭家祠、司马第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各宗祠门前修建石阶,然后是宽阔的门廊,进入大门,两侧是厢房,正中为天井,旁边是小花园,天井正面是高大宽阔的正座,安放历代先祖牌位和祭祀用品。由于当时的建筑工匠都来自湖南,各姓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均采用砖石结构,虽历经百年沧桑,仍金碧辉煌。
抗日战争时期,黄姚为敌后根据地,大批爱国人士从桂林来到黄姚,如何香凝、高士其、欧阳予倩、千里驹等,至今镇上依然保留有这些名人的故居。
每年农历大年初二,黄姚古镇分外热闹。晚上8点开始,当地居民自发聚集,举行一年一度的提灯晚会,当地人称“舞鱼龙”。人们打扮成蚌鳖、文人武将,舞着长龙和醒狮,举着鱼灯,一路敲锣打鼓,穿行在镇中的大街小巷,围绕古镇巡游一周,祈愿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共同庆贺新年,祈望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