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圣诞节,爸爸妈妈又开始忙着科(hū)普(you)小朋友们了:“你们要表现得好好的,然后圣诞老人就会驾着雪橇,给你们送上礼物。” 当然,我们先不用去较真圣诞老人用了什么大数据收集所有小朋友的圣诞愿望;或者拉着礼物的雪橇要多大才装得下所有礼物;又或者是只有一个圣诞老人,还是划区分片值班……我们今天研究的是雪橇的动力——拉雪橇的驯鹿。
不知道为啥,许多人都觉得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是麋[mí]鹿,但这其实是误传。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种,俗名“四不像”,曾经在国内绝种,后来才从英国重新引进并饲养。然而圣诞老人这种“歪果仁”怎么可能会选麋鹿呢?从北极来的圣诞老人,也犯不着大老远地跑去选一个拉雪橇的物种,还是“就地取材”比较好。
不过,在地球的北方生活着好几种不同的鹿。其中,体型最大的是驼鹿(Alces alces),它们面相略有些呆滞,还老爱跑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晃悠,由于视力不好,常常用鼻子闻来闻去。驼鹿的角是很大一片的那种,身材也非常高大,特技是游泳,但是可能有点笨重,不太适合拉雪橇。
还有一种出没在亚寒带地区的疑似物种,叫“马鹿”(Cervus canadensis),英文里是elk。它们的体型比驯鹿要更大一点,脖子上有黑色的毛,尾巴也要更长一些。对比圣诞老人的各种宣传画,这些特征好像都不是特别符合——拉雪橇的鲁道夫脖子上有一道白色的“围脖”,尾巴短短的,肯定还是“另有其鹿”啦。
从各种圣诞老人和鹿的合影上看,拉雪橇的其实是驯鹿(Rangifer tarandus)。圣诞老人的“老家”在芬兰拉普兰(Lapland),那么他的驯鹿在那里也很可能有着广泛分布的亚种——北欧驯鹿(R. tarandus tarandus),或者产于本地的芬兰驯鹿(R. tarandus fennicus)。
驯鹿长着珊瑚状、有复杂分岔的角,脖子上有撮白毛,身上偶有花色,脸也没有那么长。驯鹿的公鹿和母鹿都有鹿角,这也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其它的鹿只有公鹿有鹿角,用来宣示力量甚至打架,而母鹿没有。
最有意思的是,很多圣诞歌里会唱“红鼻子鲁道夫”(red-nosed Rudolph),而瑞典隆德大学(University of Lund)的动物学家们用红外摄像仪发现,驯鹿鼻子处的体温确实很高,那里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可以维持鼻子的温度,这样能让它们更加灵敏地在冰天雪地里找吃的。只有一个不够严谨的地方——鲁道夫是男生的名字,而冬天有鹿角的应该是母驯鹿,但这个bug我们先不要管它……
驯鹿广泛分布于整个北极圈,从斯瓦尔巴(Svalbard)群岛,到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再到俄罗斯、阿拉斯加(Alaska)、加拿大育空(Yukon)和纽芬兰(Newfoundland),各地的驯鹿外表也有些微不同,因此被分成十多个亚种(但在分类学上还存有争议)。
在英语里,驯鹿有两个名字。在欧洲,驯鹿被称为reindeer,来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hreindýri。语言学家推测hrein和古印欧语的“角”的词根相关;而dýri曾经泛指动物,可见它的分布十分之广,也非常常见——我在北极圈里徒步的时候,就曾经目击到好几只驯鹿,甚至还捡到过掉落的鹿角。
而在北美,驯鹿的名字是caribou,来自原住民米克马克人(Mi'kmaq)的本土语言,意思是“铲雪的”,大概是人们看见了驯鹿在白雪覆盖的荒原用角翻开积雪,寻找鲜草、苔藓和地衣等食物。驯鹿的肠胃里有特殊的微生物和酶,是唯一能够消化地衣里的营养物质的动物,这种常常被驯鹿吃到的地衣(Cladonia rangiferina),也被称作“驯鹿地衣”(reindeer moss / lichen)。
人类和驯鹿的接触很早就开始了,这从各地原住民的语言里可见一斑。只是,中文里的“驯鹿”一名其实有点名不符实——驯鹿从未被完全驯化,大部分亚种都是野生种。前文里提到的北欧驯鹿是半驯化得最多的,但只要把它们放走,它们完全能够融入野外环境。
人类驯化驯鹿的历史比较短,仅有两千年左右,这也是为什么仅为半驯化的原因之一——毕竟驯鹿的生命周期比小动物还是要长不少。而且,养驯鹿的人也较少,就圣诞老人的老家芬兰来说,养驯鹿的人也不过几千,但驯鹿数量却在二十万左右。
极寒地区的人们圈养驯鹿,一方面作为食物,另一方面也弥补家畜劳力的不足;半野外放养的驯鹿则作为王公贵族狩猎的对象。实际上,比起让驯鹿拉雪橇,把猎捕到的驯鹿吃掉有着更长、更广的历史。
驯鹿肉在挪威、瑞典等国家其实相当常见,甚至在格陵兰(Greenland)这样的“蛮荒”之地,也有猎驯鹿的悠久传统。鲜肉经过烹饪之后,尝起来有点像稍带一丁点腥味的牛肉;而驯鹿丸子、驯鹿罐头、熏鹿肉、腌鹿肉等等,不同地域各有不同的做法,也能在超市买到(宜家就有,可以尝尝)。
一些路子比较野的猎人,会把驯鹿的血混着烈酒喝下肚子御寒(不知道有没有用……)。加拿大魁北克(Quebec)有一种甜酒的名字就叫“驯鹿”(Caribou),只是现在里面已经没有驯鹿血了,而是威士忌、枫糖浆、红酒和利口酒的混合。
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地区的美洲原住民(因纽特人)大多也有猎驯鹿的传统。加拿大北部的哥威迅人(Gwich'in)和迁徙的驯鹿有上千年的深刻羁绊,在他们的语言里面,光是围绕着驯鹿的身体各部位就有150多个词,还有数不清的故事、歌曲、仪式和游戏等等。他们相信,是上天给了他们这样的动物以延续族群的历史,驯鹿也因此有了神圣的意味。
对于北欧原住民萨米人(Sami)来说,驯鹿更是相当重要的动物。在今天,不少驯鹿饲养者都转向了旅游业,驯鹿也就不拉雪橇,改拉游人了。
圣诞老人和鲁道夫“圣诞老人驾雪橇”这个设定,则要晚好多好多才出现。圣诞老人本身就是古希腊圣人、小孩们的守护神圣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英国中世纪民俗故事里的圣诞之父(Father Christmas)和北欧神话奥丁神(Odin)的奇葩混合,直到18世纪,Santa Claus这个词才出现在记载中。
至于“红鼻子鲁道夫”,则源自1939年美国一家百货公司的圣诞营销中免费发放给孩子们的故事书。你现在去美国的商场,一定会听到“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的旋律,唱的就是那个故事啦——这只性别有点错乱的驯鹿就这样走入了流行文化里,也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