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内外的人造语言

作者: 一枝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21-12-20

文章讨论了电影和现实中的人造语言,如《波斯语课》中的波斯语、《指环王》中的精灵语、《星际迷航》中的克林贡语以及现实中的世界语。文章还介绍了创造新语言的步骤和要素,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并鼓励读者尝试创造自己的语言。

今年国内上映了一部电影《波斯语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看完电影我直呼神奇——这得是什么脑子啊,能在短时间内自创一门语言?!后来我发现,“创造一门新语言”的居然不止这一部电影,好多大片都这么干过,而且这可以说是文艺创作的实用招数!我再一次震惊了......不能就我一个人震惊,今天邀请大家一起来看看银幕内外那些著名的“原创语言”。

《波斯语课》改编自小说《语言的发明》,二战时期,一个犹太人被纳粹抓进了集中营,为了保命,他谎称自己是波斯人。结果好巧不巧,他碰到了想学波斯语的德国军官...迫不得已,他从集中营的名单里取材,编了全球独一份的“波斯语”,给军官上课。这样的发明,其实就是语言学上的“人造语言”,或称“人工语言”。广义上,任何语言当然都是“人”造的。

但大多数语言,比如汉语、英语,都汇集了多代人的集体智慧,像生物演化一样有漫长的发展史,所以它们是“自然语言”。人造语言则不然,它们多半由个人创作,短短几年甚至几个月就能造出来。人造语言看似冷僻,其实已经是近年文艺创作的一大秘密武器了,它能使设定更立体丰满、增加故事的真实感——《指环王》中的“精灵语”和《阿凡达》里的“纳威语”,就都是人造语言。

“精灵语”是人造语言的经典例子。

作家托尔金先发明了精灵语,然后围绕着它,写出了西方奇幻文学的鸿篇巨著。托尔金又设计出“腾格瓦文字”与之对应,组成了一套像英语、汉语一样能说能写的语言文字体系。给虚构种族“定制”语言,这种做法其实始自1979年的科幻片《星际迷航》。其中的克林贡语,就是美国语言学家马克·欧克朗专门设计的。

电影中,克林贡人尚武好战,所以克林贡语被设计得特别拗口,这种设计,让克林贡人的每一句台词,都让人感觉说话真费劲,还是来打一架吧!后来《星际迷航》系列电影大火,很多影迷甚至开始学习这门外星语。他们用克林贡语交流,市面上还出现了克林贡语教材,甚至还有克林贡语的刊物、网站,连经典名著也有人去译成克林贡语版本。直到现在,克林贡语依然是最著名的人造语言之一,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使用者。

现实中的人造语言:世界语。19世纪以来,欧洲兴起过好几波创造语言的热潮,其中,波兰犹太人柴门霍夫创造的“爱斯不难读语(Esperanto)”,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人造语言。它有个更普及、更霸气的名字:“世界语”。在柴门霍夫生的家乡,混居着俄罗斯人、波兰人、日耳曼人和犹太人,语言不通,民族关系紧张。而柴门霍夫十几岁就习得近10种语言,所以逐渐产生了一个伟大梦想:统一世界语言,以化解人类矛盾。

1887年,年仅28岁的柴门霍夫出版《第一书》,公布了自创的“爱斯不难读”语——该词在新语言中是“希望”之意。柴氏一生都致力于推广世界语,使用人数也一度达到了千万级。上世纪80年代,我国北大、人大等高校,还设有世界语课程。如今,全球仍有200多万人把世界语当作第二语言。

如何创造一门语言?不论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创造的语言,都能分解成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音规定了语言的发音和读法,使这种语言能被“说”出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承载信息。语法是将词汇串联成句的规则。具备以上三要素,便是一门独立的语言了,文字倒不是必须的。很多方言、少数民族语言都没有文字,却仍被广泛使用。简单来讲:一门语言只要能说就成立,不一定要能写。创造一门新语言,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新语言的字母表(也可以借用现成的字母来创造语言)。

设立组词规则,如是否含有时态、词格变化等,依此创造出各种词汇。建立一套语法系统,确定主谓宾、定状补的语序,依此将词汇串成句子。语言总带有使用者的印记:游牧民族的语言,偏重对牲畜的细致划分;而农耕民族的语言里,包含各种作物名、时令名。确定了种族特色,新语言才能更立体。语言要被使用才能鲜活起来。多使用,多跟别的语言互译,在此过程中补充和修订规则,新语言才能日趋完善。你要不要试着创造一门新语言?

造好了记得来和我分享分享。

UUID: acd50a5f-a546-43d2-af3d-89f1814b36e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12-20_我在人间凑数那些年,看别人创造新语言.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