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没?大师亲临?我得打听打听!

作者: 朱提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21-12-17

文章介绍了“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第二季的内容,邀请了三位国内科学界的泰山北斗——戚发韧院士、欧阳自远院士、王贻芳院士,分享科学知识和科研经历。文章还提到了腾讯在科普方面的努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丰富青少年的科学知识。

相信小伙伴们一定能感受到我们单位这两年挺卷的,我们的公众号从原来一周推送5篇变成了现在的21篇。实不相瞒,编辑人数没变。对此,编辑(我本人)想说:快给我加根鸡腿吧!其实呢,我们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在科普上整出什么新花样儿。可能您看出来了,我们今年陆续增加了转发、合作、报道类的文章,除了自己写,也帮读者当科学界前线记者,和同行互通有无。助力科普,人人有责嘛。

比如,我昨天看视频就长了个知识——如果一颗人造卫星在地球上看不见,有什么办法能增加它被看到的几率呢?嘿嘿,先卖个关子,请大家不要着急耐心看下去。这个知识点是我在老朋友——“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里学到的,这个公益栏目是由腾讯联合宋庆龄基金会为青少年定制,不久前上新了第二季内容。

这第二季的嘉宾可厉害了,请来了三位国内科学界的泰山北斗——88岁的神舟系列首任总设计师戚发韧院士、86岁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科学包打听《博物》同志昨天出动,替大家去串了个门,看看“友商”新搞的科普活动都有哪些新内容。今天就来给大家报道一下,总结下中心思想,也顺便给点“博物tips”,丰富大家的观看体验。

戚老一上来就给了观众一个大打击,他说出了科学家们预计的地球资源未来使用情况——石油天然气50年,煤炭100年,就用光了。博物TIPS:戚老说的50年,100年都是基于现在已探明储量和消耗量、消耗方式计算的。其实,“石油只能用50年了”这种说法100多年前就有了。

从数字上说没错,但人类探索能源的步子没有停下,节能减排的意识也日渐加深,除了石油和煤炭,我们还有页岩气、生物能源等很多能源等待开发研究,所以不用睡不着觉哈。话虽如此,但能源危机确实是一个大问题。要解决,戚老指出了三条路——上天、下海、入地。这也的确是我国最近几十年了投入最大的几个科研领域,尤其是航空航天和海洋科学。实际上,从刚刚建国的时候,航空航天就是我们国家重视的领域。

东方红一号卫星戚老回忆了1970年我国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那是当时世界上发射的重量最大的卫星,而且为了在地球上能看见,就把运载火箭上边装了一个很大的“裙子”,上天以后,运载火箭的末级是旋转的,一甩就像女孩的裙子甩起来了,直径很大。在那一年的五一,毛主席在天安门和全国人民一起看到了我们发射的卫星,这是祖国航空航天人莫大的骄傲。后来,为了实现载人升空,在戚老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

从神一到神四,四代无人飞船已经在地球上完成了各种恶劣条件的测试,并实飞四次实现了安全回归,一切就看载人的神五了。神舟五号和杨利伟老师2003年,神五万事俱备,结果非典来了。科研人员顶着疫情带来的巨大困难,如期完成了工作,杨利伟坐上神五上天了。神五到底什么样?设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和其他国家的载人飞船有什么异同?我就不转述了,点击下面视频您听戚老亲自讲。

博物TIPS:其实神一到神四虽说都是无人,但还是有区别。神一神二是真无人,试试行不行。一试,真行!神三神四就放上了虚拟人,跟真人一样,安上各种传感器来监测模拟人的生理指标。还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强行测试了逃逸系统。另外,神舟带上天的物品也很神奇,甚至包括邮票、板蓝根——不是给宇航员喝的,是无人飞船带上去的。

欧阳自远院士我们在前两年对腾讯科学小会的报道文章里,就认识了欧阳自远先生,很多读者小朋友都说这个老爷爷好帅,估计也有不少小朋友是第一次通过这个老爷爷知道了我们原来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半,它在天上总是一面对着我们,没人见过月亮背面是什么样。两年过去了,欧阳先生已经86岁了,身体依然健康,还是那么帅。这次,欧阳先生给我们讲了在月球上“盖房子”的故事。为什么要在月球上搞科研站?原因很多。

作为“嫦娥之父”,欧阳老说:月球上有一种能源是我们嫦娥一号探测出来的、还是人类第一次才知道的,这种资源叫氦3,在月球土壤里有。“氢有两个同位素,一个叫氘一个叫氚,是研究实现核聚变的重要资源。但是氚‘不好用’,在地球上又少,大家想来想去用氦3,氦3地球上也没有,是太阳发出来的,我们地球有大气层保护着,氦3进不来。在月亮上呢光秃秃的,月球土壤就收集了好多太阳发出来的氦3。”欧阳院士说道。

欧阳自远院士在月球盖个科研站吧嫦娥四号探测器另外月球还有个“好处”,就是引力比地球小得多。这样以后可以从月球发射航天设备,需要的燃料就少得多。博物TIPS: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得多,大家都学过引力定律,地球上物体受到的引力大约是月球上的6倍。你在月球上轻轻一蹦就梯云纵了。也就是说,航天器想脱离月球,比脱离地球少克服6倍“体重”,不仅节能,对于动力设计也有本质变化。

欧阳先生不说,我还真是想不到这么远的地方。当然,最令我欣喜的是,在月球上,我只有30多斤了,狂喜!!王院士是研究高能物理的专家,他重点给青少年介绍了一下他研究的中微子以及如何捕捉、测算中微子的故事。王贻芳院士捕捉轻易穿过你身体的粒子王贻芳先生师从丁肇中先生,丁先生对他影响极大中微子是一类基本粒子。我们知道的基本粒子只有12种,其中三种是中微子。

所以中微子在整个宇宙这个物质世界的建构当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又和跟其他那九类粒子不一样,它不带电,几乎没有什么相互作用,所以穿过人体、穿过地球、穿过太阳都会非常容易。按照现在研究的说法,每秒钟会有1000万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穿过每个人的身体,甚至在夜晚,太阳位于地球另一边时也一样。这着实有点神奇,不大好理解。

博物TIPS:王院士聊的中微子比较微观,好在腾讯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第二季里安排了很多动画插画的讲解和真人扮演的模拟实验,非常具象好懂,狂点赞!!感觉回到了小时候的科技馆,又比科技馆做的细腻有趣。最近两年不少博物馆、科普团队也都在上视频、AR、实景体验什么的,这对于小朋友理解科学知识帮助很大。

讲堂中的模拟实验截图王院士还介绍了很多捕捉中微子的方法和目前我国在建设的大型中微子实验室、对撞机等知识,以及对年轻人如何去学习的一些建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好了,这次的前部正印先行官我就做到这。上面讲到的第二季“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只是部分内容,要看完整版的朋友,请点击结尾左下方的“阅读原文”按钮,还有更多有趣的优质内容供大家收看。

腾讯系微信、QQ、腾讯视频、腾讯微视等十款APP的“青少年模式”中,也都上线了大师讲堂。未来也计划邀请科学家、艺术家、时代楷模等1000位名人名家给孩子讲科学故事、谈艺术文化、分享成长经历。这点要为我们这位老朋友点个赞。有“青少年模式”的软件不少,不过“青少年模式”基本可以堪称“删减模式”,把不适合青少年的去掉了。

人家腾讯想着主动往青少年模式里填优质内容,主动丰富这个模式,让青少年模式真的吸引青少年,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得不说,和我们一样,这是卷疯了。不是,这是不忘初心啊!!!!撰文|朱提微信编辑|高兴感兴趣的话点“阅读原文”看完整版吧!阅读原文

UUID: 4e190b09-ca3a-411c-a1c6-b4136acaea9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12-17_院士出没?大师亲临?我得打听打听!.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