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有没有过这种不自信的情况:陪三岁的孩子上课,老师分发教具,孩子就是不敢自己去拿,非拉着爸爸一起去;五岁的孩子看一群三四岁孩子踢球,看半天愣不敢上前,原因是“怕踢不好”;上了小学,平时公园运动跑跳都不错,一到学校运动会,各个项目都不敢报名,理由是别人太厉害了;明明没遇到什么挫折,为什么就直接选择了“躺平”?面对孩子一次次的不自信,让人焦虑害怕孩子的未来,到底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回想孩子刚学爬学走时,不管跌倒几次哭几次都会继续的往前;到了孩子两岁能说会道、以自我为中心时,不管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来,就像世界没有我不会做的事情一样;到了知道道理能明白感受时,为什么反而开始不自信了?追其根源,其实是父母对待孩子态度的改变,影响了孩子自信的发展。
果壳童学馆是果壳旗下的亲子帐号。这里有一群好奇心爆棚、爱探索、爱实践的高知父母。提供大视野、体系化的教育观点,分享可信赖、有深度的育儿干货文章。给孩子以独立探索世界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多变的未来成为独一无二的发光体。别总说孩子不自信,才是孩子自信的基石。“基本归因偏差”,让父母焦躁,也成为孩子自信的绊脚石。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基本归因偏差,讲的是观察者喜欢用内归因,即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的性情、能力、特质,来解释他人行为。因为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他的性情是一个几乎自动化的处理,而用外归因,即环境等外部因素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思考。但对于行动者来说,会更愿意将行为归因于环境等外部因素。这就解释了当父母觉察孩子不自信时,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性格或者能力问题,而不是外部环境的因素。
这样的归因偏差致使父母容易放大孩子自身的问题,产生多余的焦虑。不自信,是孩子内在的自我保护。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曾说,自卑是人类正常的普遍现象,是人一开始生活就具有的,它并不是坏事,反而是所有人个人成就背后的动力。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们感受自己的无知和对未来的渴望。对于自信心,很多家长其实是过于焦虑的,总觉得孩子不自信,自卑就很难有成就。
但孩子自卑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孩子成长道路的一种自我觉知,让其出现问题的其实是我们处理孩子自卑时当下的情感。
这两个培养自信的误区很多家长都在踩。误区一:让孩子自信,就要远离负面评价?NO!父母的态度,才是最好的盾牌!纪录片《小小少年》里十岁的昆虫少年殷然痴爱昆虫,在面对周边的同学各种质疑时,他只是淡淡的说了句“他们不懂就不懂呗,没有什么口舌好费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殷然不在意吗?不是的,他只是拥有对抗这些流言最好的盾牌——父母的支持。
误区二:只表扬不批评容易造成孩子自恋?NO,不表扬加批评更容易加剧孩子的不自信。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有个经典的心理学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这个理论中将那些失败后不气馁,坚信努力会使自己成功的孩子归类为“精益求精取向”,而失败后就立刻放弃,深信努力也无法改变的孩子归类为“习得性无助取向”。
培养孩子的自信只需要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指"SIS原则",即:STOP(停止);independent(独立);show(展示)。首先,STOP代表成人应该停止对孩子行为的过度干预和干扰。其次,independent代表的是孩子需要不断有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经历。最后,show代表的是给予孩子自我展示的机会。
最后,想再次强调,孩子的自信蕴含在每一件日常的小事中,小到自己洗手,大到自己独立面对陌生环境。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到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件小事,这样孩子的自信自然就会发芽,不需要额外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