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段小熊猫闯进酒店房间的视频在网络上非常火爆。这段视频拍自江苏南通某树屋酒店,小熊猫从酒店露台进入客房,和客房里的游客进行了一系列“亲密互动”,还摆出各种“卖萌的姿势”。这则视频甚至还带出了一个热搜话题#小熊猫迷失在这一声声宝贝里#,仿佛是一件值得炫耀和夸赞的事情。
然而,这段被广泛转发、看似可爱无害的短视频,实则是一剂要命的毒药。小熊猫各种被解读为“可爱”的动作,其实都是它的防御和应激状态。而且,这种近距离接触,对人、对小熊猫都不利;多年来努力宣传的与野生动物相处的正确观念,更可能被这样的大肆吹捧而践踏。
为什么要说的那么严重?我们先来看看这段视频到底犯了多少过错:长期与人类近距离接触,动物行为会产生异化;人类与野生动物零距离接触,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隐患;人为地觉得“可爱”而不去了解动物每个动作的含义,不利于真正了解和保护野生动物;过分鼓励人类接触动物,反而会促使更多的捕猎和动物贸易,伤害野生动物。
视频中小熊猫“可爱”的动作其实很多都是应激和防御的行为,根本就不是“卖萌”。视频中的游客觉得小熊猫很可爱,但视频中的小熊猫可是觉得游客很可怕。防御姿态最开始,当游客丢了半个苹果在地上给小熊猫,它就有一个很明显的后退动作;只是可能已经习惯了游客的投食,所以在迟疑之后还是开始进食。但接下来,小熊猫在床边倚墙站立时,不时抬起前爪的动作,就是小熊猫的非常经典的防御姿态了。
通常在感觉受到威胁的时候,小熊猫会突然站立起来并高举前肢。这一方面能让自己的体型看起来更大;另一方面,也可以突然展示出与火红色背部色差巨大的黑色腹部,从而迷惑敌人,然后伺机逃窜。小熊猫作出这样的动作,意味着它已经从“有点紧张”进入到“吓得不轻”的状态了。
哪怕是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饲养员,小熊猫也非常容易受到惊吓。无法逃跑恐吓敌人不起效果的话,就只能找地方逃跑了。
视频中的小熊猫尝试通过爬梯往高处逃窜,这也符合野生小熊猫的行为习惯。可是在酒店的客房里,即便想往高处逃也逃不出游客的摄像机。于是,当游客问“可以摸吗”的时候,小熊猫的应激状态已经十分严重。仔细看视频还能发现,此时它的后背已经弓起,呈现出非常紧张、僵硬的姿态。这时候,它抬起前爪可不是同意你上手去摸它,而是出现防御性攻击行为的前兆了。
好在,这位游客非常幸运,没有挨上一爪子或者被咬上一大口。然而,视频中的小熊猫就没那么幸运了。它最后四仰八叉躺在床上,基本上已经应激到了极限。此时它逃又逃不掉,打又打不过,只能选择放弃摆烂的姿态。死命往被窝里钻,也根本不是“沉迷在一声声宝贝里不愿离开”——而是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找个能躲藏的角落,哪怕是暂时把脑袋藏起来也行。
小熊猫据说最后被工作人员接走了,但它有没有留下“心理阴影”、会不会因为过度应激而产生严重后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唯一能够肯定的是,这种打着“可爱”的名义近距离围观和接触动物的行为,非但不利于增进我们对这些野生动物的了解,还会对它们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伤害。
你以为的爱,实际上是害。小熊猫这样的行为,也是不对的!在这个视频里,不仅游客的行为不对,小熊猫的行为也是不对的。
在因游客近距离频繁接触导致应激之前,小熊猫表现出了对人类的过分熟悉——换个比较好理解的说法,就是胆儿太肥了。在野生状态下,小熊猫有着为数不少的天敌,这造就了它们胆小谨慎的行为特点。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它们会尽量将自己隐藏于密集的树冠之中,减少到地面无遮蔽区域活动的时间。然而,视频中的小熊猫不但敢在敞亮的露台上直接穿行,还无视了体型巨大、完全有可能捕食自己的游客的存在,这已经是十分严重的行为异化了。
动物和人类的距离变得更近,难道不好吗?这还真不是好事。远距离产生美,近距离一身伤。人类一旦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将给人类自己带来无尽的潜在危险。像小熊猫这样的野生动物,如果习惯了在人类身边转悠,我们看到它们对人类过分熟悉,也会产生错觉,以为这是亲人的动物。
有了这种危险的想法,人们接着就是管不住手,凑得更近……然而,就算是家里养的宠物猫,我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给我来上一口;而比起家养动物,我们更难把握野生动物的舒适距离和尺度,也更难判断它们释放出的攻击信号——更糟糕的是,很多野生动物在发起攻击之前,根本就不会给你任何信号。一旦野生动物和人之间的距离无限接近,双方互相伤害的风险就会无限增加。相信我,你一定不会想被能一口咬断新鲜竹笋的小熊猫咬伤的。
对于肉眼可见的风险,我们尚且还有躲过的希望;而肉眼看不见的危险,我们可就真是防不胜防了。野生动物再可爱,它们身上可能携带的病原体都有感染人类的风险。鼠疫、狂犬病、艾滋病、SARS这些能止小儿夜啼的疾病名,都是通过野生动物传入人群之中的。反过来,人类身上的病原体也有可能给野生动物带来灭顶之灾。这种放任小熊猫自由流窜的地方,真的能够及时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吗?
白天小熊猫打过滚的床,晚上可能就会变成人与无数未知的细菌病毒同枕共眠的温床。
可能有人还是会问:“酒店拿小熊猫做噱头,我也是喜欢动物才去看的,有什么问题?”问题可大了。首先,负责“卖萌”的动物,不是凭空变出来的。正如这几年也曾引发热议的“迷你动物园”,这些打着“萌宠”“萌物”旗号的乐园、酒店等场所,近年来数量增加了不少。
2020年末,我甚至在北京的某座商场里,看见了堂而皇之地让客人摸浣熊、细尾獴的所谓“萌咖”。这种鼓动、怂恿人类去接触野生动物的行为,实际上是在鼓励野生动物的“宠物化”。这在日本和俄罗斯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各种水獭、猫头鹰甚至熊都被当作宠物饲养在家中。近年来,一些短视频APP上也出现了大量类似的视频。
有人爱看,就会有人去养,就意味着有人去卖,就意味着有人去捕捉。这会让我们一直致力打击的野生动物贸易变得更加频繁,这些可爱动物的野生种群,受到的威胁也会陡然增加。更重要的是,这些场所不可能考虑动物福利的问题。他们只需要动物像玩偶一样任人摆布和玩弄,至于动物的行为是否正常、身心是否健康,并不是他们考虑的范畴。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们搜索了旅游APP上关于这家酒店的介绍和点评,简直触目惊心。
除了小熊猫之外,游客在这里能够近距离接触的动物,还包括表面上很憨、但实际上能一口咬断一节指头的羊驼,甚至还有未成年的狮子和白虎。如果这些动物都像视频中的小熊猫那样,在频繁与游客接触的过程中过度应激,从而产生身体或者心理上的问题;等待他们的,几乎不可能是妥善的治疗和处置。可以预见,被当做商品供人娱乐的动物,最终也只会像商品一样被弃置。
这么多年来,许多科学和科普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倡导动物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提倡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而这些“森林酒店”“动物乐园”“迷你动物园”一旦受追捧,将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如果沉溺在这种虚伪的、人造的“乐园”之中,而忽视了那些真正为动物创造舒适环境的动物园,忽视了野生动物的真正处境,那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终将成为一句空话。喜欢它们,保护它们,就应该远离它们。从今天开始,从我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