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换20颗尖牙的海洋恶霸,有蓝绿色的鱼肉,却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食。太平洋鳕鱼(Ophiodon elongatus)是一种凶猛的杂食性鱼类,对于较小的鱼类和海洋生物来说,太平洋鳕鱼简直就是“恶霸”一般的存在,因为它们食欲来了什么都吃,包括比目鱼、石斑鱼、螃蟹和鱿鱼。另外,它们甚至会自相残杀,吃掉自己的孩子。
看看它的牙就知道,这是一种贪婪的捕食者,因为它嘴里有500多颗牙齿,这些针一样尖锐的牙齿几乎能压碎放进嘴里的任何东西。太平洋鳕鱼有一组上下颚,比人类的要灵活得多,这样就可以让它们尽量大地张开嘴巴捕食猎物。而且,它不仅有一排牙齿,就连他的上颚内部都会被尖牙覆盖。这种尖牙会一直覆盖到他们喉咙深处。当太平洋鳕鱼捕食时,它们会先将猎物拖入口中,然后再用喉咙处的牙齿将食物粉碎。
不过,为了保持这一口锋利的好牙,太平洋鳕鱼也不得不发展出自己的护牙妙招:它们每天都要换下20多颗牙齿。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期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上,研究人员说,当太平洋鳕鱼的牙齿变迟钝后,它们就很难抓住猎物了,因此脱落和替换牙齿就变成了它们的日常。想要研究“恶霸换牙”,总不能让它直接咬一口吧。因此,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用了给牙齿染色的方式,来可视化地展现鳕鱼换牙的时间线。
20条小太平洋鳕鱼被放在荧光红色素的罐子中12小时,于是它们都有了一口发光的红色尖牙。在接下来的10天里,它们又被放在一种荧光黄绿色的罐子里。因此,一开始的红牙就会被换下来的绿色牙齿取代。研究者为了数出鳕鱼口中的一万多颗牙齿,也算了煞费苦心。不过他们最后发现,在太平洋鳕鱼口中的500多颗牙中,每天要换3.6%的新牙,也就是24颗左右。而且就算它们不吃东西,牙齿没有磨损,也会换牙。
这种换牙似乎就和人类换牙一样是命中注定的,会受到基因的调控。事实上,鱼会换牙这件事情并不少见。太平洋鳕鱼可能只算是小型恶霸,食人鱼还有鲨鱼才算是真的海底老大,当它们的牙齿出现磨损后,也需要及时更换。但是它们的换牙机制其实并不相同。太平洋鳕鱼是一种硬骨鱼,和人类一样,它们有着坚硬的脊椎骨。而看似凶猛的鲨鱼,实际上却是一种软骨鱼,它们并没有真正的骨骼,骨架由软骨构成。
它们身上的软骨更轻,富有弹性,能够帮助它们自由活动,也能够更好地适应海洋深处的高压环境。像鳕鱼这种硬骨鱼换牙时,它们新换的牙齿还是会长在原来的位置。但是软骨鱼却不同,它们嘴里的牙硬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更像是一种鳞片,用尖锐的部分来固定住猎物。另外,这种牙齿并没有牙根,也不会与神经相连,所以很容易就能脱落。
而脱落后,它们嘴里后排的牙板会像传送带一样向前移动,补充缺口,这样就有了一口源源不断的好牙。而食人鱼才是换牙界的大土豪,当它的一颗牙齿被磨损后,它的整排牙齿会同时脱落,直接换上一整排的新牙。这是因为,连在一起的整排牙齿会让咀嚼食物时产生的压力均匀地分布在每颗牙齿上。如果一颗牙坏了,进食过程中就缺失了重要的一环,只有当所有牙齿都能够一起配合工作时,才算是一套最为强劲的牙齿。
除了频繁换牙之外,太平洋鳕鱼还有另外一个古怪的特点:它们中的一些鱼肉是蓝绿色的。大约有20%的太平洋鳕鱼拥有这种看起了有毒的蓝绿色鱼肉。这种蓝绿色可能是由于一种叫做胆绿素的色素造成的。这种色素沉着很有可能受环境影响,还可能是一种鱼类的生存策略。比如有些鲑鱼亮橙色的肉就归功于饮食和遗传。太平洋鳕鱼的颜色因地区而异,而能量和能量储存也和正常色的鱼有所差异。
还有研究发现,导致蓝绿色的胆绿素还有可能与饥饿和压力有关。饥饿的大西洋鳕鱼胆囊中就会产生过量的蓝绿色胆汁,渗透到肠道中。不过,至于太平洋鳕鱼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色彩现在还是个谜。虽然这种鱼看起来可怕又古怪,但是却很好吃!它的美味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而它绿色的鱼肉被做熟之后也会恢复正常的颜色,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食。就连恶霸也逃不过变成食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