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安妮·海瑟薇所扮演的女主安迪初入职场就接到了麻烦上司派来的繁重工作任务,工作上诸多不顺和巨大压力最终导致了极其严重的人际关系危机。职场上的心累体验让安迪身心俱疲,招架不住的她一时陷入了极其消极的生活工作状态。
电影作品中这样的情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工作压力下职场人所处的类似状态:早起和挤地铁耗尽了全部力气,到公司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干;疲于应付各项要求,忙到下午两点才反应过来还没吃午饭;因为一点小事和同事吵了架,吵完架之后眼泪不受控制地往下流……这些工作中的“心累”体验在心理学中可以统称为工作倦怠。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工作倦怠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的各类要求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随着现代职业环境不断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工作倦怠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早已不局限于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而扩展到了整个职场,乃至学生工作之中。
1981年Maslach等人的论文中进一步提出了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枯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情绪枯竭是指由于工作和个人生活中累积的压力过大,而导致情绪疲惫、生活热情流失的状态。去人性化是近年来心理学所关注的热点概念之一,在工作倦怠的主题中,主要指个体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态度的行为表现。
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对自我效能感下降,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积极性丧失,不再付出努力。
虽然工作倦怠的概念早就进入了心理学的视野,但如今在心理学和管理学交叉的职业健康心理学领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在近期发布的《中国职场流动趋势年度报告2021》中,有几点非常值得注意:职场人群焦虑程度上升,有89.3%的参与者报告身处焦虑之中,更有57.5%的人报告比往年更加焦虑。职场人群最大的压力源是职场本身,有71.5%的受访者表示其压力直接来源于职场。面对压力,34.4%受访者在2020年选择了更换工作。
为了在打工的路上“勉力生存”,工作倦怠的相关知识成为了当代打工人的必修课。针对职场上的工作倦怠,建议从社会支持和自我调节两个方面来应对。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使个体从中获得情绪及情感上的心理支持,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工作倦怠的问题。仅仅依靠社会支持的力量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工作倦怠的问题,个体自我调节也非常重要。最好的办法是“主动出击”,化消极为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