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桂竹的名字,是看到《山海经•中山经》中的描述:“云山,无草木,有桂(筀)竹,甚毒,伤人必死。”尽管知道《山海经》很难追究真实性,但当看到刚竹属(Phyllostachys)下确实有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时,还是很好奇这种竹“毒”在何处?
后来看到一种解释:“锐以刺虎,中之则死”,说明这种竹材坚韧,“甚毒”主要指它适合制作杀伤性武器,被人类加工使用的历史也颇为悠久。
《中国竹类植物图志》所收录的桂竹别名甚多,如五月季竹、麦黄竹、麻竹、刚竹、钢铁头竹、烂头桂、苦竹、箭竹等,不过,后两种别称很容易和原本的苦竹属(Pleioblastus)、箭竹属(Fargesia)发生混淆。作为黄河流域及以南分布最广泛的材用竹种之一,它自古以来就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桂竹很符合人们心目中对竹子的基本认知:秆(gǎn)高通常达11-20米,直径8-10厘米,高大坚韧,枝叶碧绿,风来飒飒有声。桂竹上半部分的叶丛茂盛,古人形象地描述为“上密防露,下疏来风”。
桂竹除了竹笋有苦涩味,不一定适合食用外,其它的用途都可以胜任。桂竹出笋时间在小麦黄熟的农历五月左右,较其他竹迟,容易因遭虫害而导致顶稍部位受损,所以得到了“烂头桂”的别名,“麦黄竹”之名也是因出笋时间而取的。
桂竹还是目前发现竹种中开花间隔最长的,约130年左右。观测发现,当竹的开花时间到来时,同一种无论地理位置远近、或是气候条件,都会同时开花、结实后死亡,这一现象的原理目前尚无定论。
斑竹(P. bambusoides f. lacrima-deae Keng f.et Wen)是桂竹的一个变型,最大的特征就是竹秆和分枝上的紫褐色斑点,长期以来都是著名的观赏竹,古人还将它和湘水女神的传说结合在一起。
桂竹是一种耐寒能力很优秀的竹子,山东省林科院曾对2014-2015年在济南、威海种植的31种观赏竹抗寒性、成活率进行综合统计和评价,桂竹名列榜首。
在中国古代,北方的渭水流域和淇水流域曾是重要的竹子产地,虽然没有竹子种类的明确记载,但以桂竹为主的可能性较大。《史记》记载“渭川千亩竹,此其人与千户侯等”,《诗经》中也以“瞻彼淇奥,绿竹猗(yī)猗”起兴。自汉至唐,历代都在渭水附近的盩(zhōu)厔(zhì)(今陕西周至)设置专门的“司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