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公布了运动员在冬奥村的菜单。多达678道菜的长菜单,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意想不到的是,主厨们在采访中提到,给运动员吃的菜中,不能使用胡椒、花椒、香叶之类的调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香料,都是食源性兴奋剂。
其实,兴奋剂远不是今天有的,也不止运动员才使用。人生苦短,何况古代。好多人都想让自己活得长点、活得爽点、跑得快点、力气大点。古代奥运会就存在使用兴奋剂的问题。
现代体育一直伴随着兴奋剂问题。上世纪前50年,奥运赛场上的可卡因、海洛因比比皆是,50年代的苯丙胺更堪称泛滥。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运动员詹森在100 km自行车比赛途中死亡;1970年代在法国格伦罗波,18岁的足球运动员夸德里绿茵场陨命,杀死他们的都是兴奋剂。这让国际奥委会不得不极大重视。
有一种生物碱叫“去甲乌药碱”,能让冠脉血流量增加,心率增快及心肌收缩振幅增加,这当然也属于兴奋成分。好死不死,很多天然植物中都含有微量的去甲乌药碱,最常见的就是调料,香叶、丁香、胡椒、花椒……还有莲子心、释迦果等,也在名单之列。
其实,现在再说各种“吃”的兴奋剂来提升成绩,已经落后了。现在国际反兴奋剂的组织重点关注和预防的是“基因兴奋剂”。我们看过无数和基因改造有关的电影人物,蜘蛛侠啊黑寡妇啊,都是际遇非凡,基因被改,拥有了一般人没有的能力。
在基因方面,人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有的人天生就是数学天才。那运动员有没有想过像电影角色一样,通过基因改造让自己变成更强的人,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用吃兴奋剂的方式呢?
可以说,有体育运动一天,就必有兴奋剂的存在,这就像发展与污染、猎杀和保护一样,是永恒的矛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正邪”的竞争中稳定前行是必由之路。反兴奋剂组织现在也已经初步具备了检测基因兴奋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