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张就想上厕所?你的“社死”时刻可能和这种疾病有关

作者: 郑昱虹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21-11-28

本文讨论了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症状、诊断、可能的遗传因素以及治疗方法。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全球约10%的人口,尤其在20至50岁的年轻人群中更为常见。文章指出,尽管IBS的症状包括反复的腹部疼痛和排便异常,但这些症状并非由消化道溃疡、炎症、感染或癌症引起。目前,医生主要通过排除其他疾病来诊断IBS,并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类型推荐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益生菌疗法和心理健康疗法。

不少人可能有过以下的“社死”经历:考试马上开始,肚子却突然一阵绞痛,只能不管不顾地带着扭曲的表情冲向厕所;想要专心思考和干活,但数日没有排便让人坐立难安;和朋友高兴地享受完一顿火锅,临睡觉时,肚子突然开始咕噜,感觉要一泻千里;在静得出奇的自习室里坐着,却因为肠道频繁排气而“社死”…… 这些问题看似不要紧,但是当它们在一个人身上频繁出现,就会显著影响他的生活质量。

但不幸的是,科学家还没有找到这种症状出现的真正原因,能帮到患者的还很有限。

有些人可能对上面的描述疯狂点头,但有些人也可能觉得匪夷所思。其实,这些症状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后文简称“肠易激”)的表现,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0%的人会受其困扰。更易出现在20~50岁的年轻人群中,且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4倍。

严格来说,肠易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会同时出现的症候,包括反复且持续的腹部疼痛和排便异常,但是这些症状又不是消化道溃疡、炎症、感染或癌症等导致的。也就是说,患者虽然存在症状,但检查结果往往是器官功能一切正常。即便如此,肠易激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有研究表明,肠易激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在严重的情况下,其造成的影响甚至与肾脏损害和糖尿病无异。

除此之外,肠易激患者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健康问题,包括纤维肌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慢性疼痛,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消化系统疾病,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等。目前,医生还无法通过一些特定的生物手段来检测肠易激,只能将其他可能的疾病排除后确诊。

根据最新的罗马IV诊断标准,如果你的腹痛与排便行为、排便频率以及粪便形态有关,三条标准至少满足其二,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1天有症状,才可以被诊断为肠易激。除此之外,肠易激还可以根据粪便形态进一步划分,可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和不定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分型彼此之间、及与其他的功能性胃肠紊乱(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所重叠。

从一紧张就肚子疼,或者肠易激患者还可能患有一些精神相关疾病,我们或许能想到心理和生理过程在相互影响。其实,包括肠易激在内的功能性胃肠道紊乱又被称作“肠-脑互动障碍”。当大脑与肠道的协同出现问题时,肠道肌肉的收缩方式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腹泻或便秘;肠道也可能会变得更加敏感,使人更容易感觉到腹胀或疼痛。

肠易激综合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家族群体中聚集,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患有肠易激综合征,那么他患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会增加2~3倍,这提示肠易激综合征可能存在遗传因素。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遗传学》的新研究中,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通过一项大型的全基因组分析研究,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原因提供了线索。

目前还没有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特效药或特效疗法,但它也并非是让我们束手无策的“绝症”,存在一些治疗方法可以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这些思路迥异的疗法也反映了肠易激综合征在治疗上的复杂性。对于患者来说,它们的疗效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新研究的第一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的克里斯·艾斯布茨(Chris Eijsbouts)表示,从长远来看,发现与肠易激相关的基因,可能有助于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发。他说:“即使研究表明,基因对肠易激的影响比较轻微,也可能为开发靶向治疗提供线索。根据基因所提示的生物通路开发药物,有可能使病情产生相当大的改观。对其他疾病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UUID: 8ed39b58-0373-465b-95e5-f69277a2cb5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21/2021-11-28_一紧张就想上厕所?你的“社死”时刻可能和这种疾病有关.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