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勇,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香港特区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身系数职的袁国勇,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香港特区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最近,《知识分子》就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防控访问袁教授。
他表达了如下几个观点:尽可能接近100%的疫苗接种是目前唯一能够令香港以及全世界走出疫情困局的方法;不同疫苗保护效率有差异,但只要多次接种,达到足够中和抗体水平,无论哪种疫苗都能有效保护民众;卫生防疫部门需实时监控人群的中和抗体水平,以及时调整疫苗接种策略;非中和抗体水平不能完全反映疫苗保护效率,普通人做抗体检测没有必要;不同疫苗诱导免疫反应的方式不一样,不能简单通过非中和抗体水平评判;注射式疫苗仅有效保护肺部,较低效保护上呼吸道,因而即使接种了疫苗仍然有感染和传播风险;鼻喷式疫苗的优势是方便使用、能预防尤其上呼吸道感染,可能给防疫带来根本性改变;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扩张是病毒频繁出现的最大原因,未来,病毒的出现会越发频繁;下一次疫情什么时候来、怎么来,仍然是未知数,但它一定会来。
袁国勇认为,提升疫苗接种率是解决疫情问题的根本方法。他向公众的呼吁,包括签发疫苗护照、补打加强针、推荐疫苗混打。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前夕,《知识分子》访问袁教授,了解这位病毒学家和临床医生对病毒、疫情、疫苗和新冠药物研发等大家关心的问题的看法。
袁国勇1956年出生于香港,1981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香港从事传染病研究和治疗。
2003年,当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传播到香港,他的团队在全球首次确认导致SARS的病毒为冠状病毒SARS-CoV-1。他和裴伟士(Malik Peiris)在香港大学的研究小组治疗了中国香港的第一例SARS患者,并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SARS-CoV-1)。这也是他获得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理由。
奖项给袁国勇的颁奖词中写道,他“对野生蝙蝠中SARS类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大大扩展了我们对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种传播障碍、发病机制、疾病和诊断的认识。”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SARS以前,袁国勇已经将研究目光聚焦于新发传染病。而在SARS和COVID-19之间,他持续研究蝙蝠和鸟类为宿主的冠状病毒和其他传染性病毒,发现了80多种新病毒。他预计到类SARS传染病会再度出现,“我已经准备了十四年等待它的到来。”而当新冠真的到来,他发现自然的造物再次远超人类的预期。“大自然是最有效的生物恐怖分子, 它可以制造出超出我们预期的近乎完美的病毒。”他说。
袁国勇强调,百分百的接种疫苗是唯一能够令香港以及全世界走出疫情困局的方法。民众除非有过敏或者特殊疾病,都应该接种疫苗。如果做不到全民接种疫苗,当我们一旦开始和世界通关恢复交流,感染病例一定会大幅上升,医疗系统就会面临崩溃。我们不仅需要全民打疫苗,也需要多次打疫苗。所有疫苗都需要通过多次接种来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
科兴的中和抗体水平总体上比BioNTech和Moderna的疫苗低,我们的测试显示,第二针接种两周后,接种复必泰的人中和抗体水平通常是科兴的10倍。但这是有科学原因的,科兴生产的的疫苗是灭活病毒疫苗,在人体体内产生的抗体是针对病毒整体,所以科兴的灭活病毒疫苗诱导的抗体有很多种类,针对的是病毒的各个不同的蛋白。
BioNTech和Moderna都是mRNA疫苗,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设计的病毒刺突蛋白基因的mRNA,它们诱导的抗体是很统一的,全部都是针对病毒刺突蛋白包括RBD区的抗体。但是即使国药和科兴的疫苗可能在诱发中和抗体的水平上低于Moderna和BioNTech,只要我们多次接种,中和抗体可以达到足够的水平,无论哪种疫苗都足以保护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