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绿了之后,它才成了无价之宝

作者: 蚕宝宝小子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1-11-21

本文介绍了细木镶嵌工艺及其与小孢绿杯盘菌的关系,揭示了这种工艺如何通过天然染色技术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艺术巅峰,并探讨了其在现代的传承与演变。

今天的主角并不是普通的衣柜,而是有源自欧洲并流传千年的惊世技艺——细木镶嵌工艺加持的衣柜。成就这种细木镶嵌衣柜的,不仅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能人巧匠们,还有一种不大为常人知晓、却又让人无比惊艳的小蘑菇——小孢绿杯盘菌。它们之间是通过何种机缘巧合,为后世的我们呈现出如此精美的传世艺术品呢?

要说蘑菇“阴暗”,那倒是不假。它们大都生长在生态系统的“低矮处”,如森林草地的地被层,倒伏的树干枝条,甚至动物粪便上,除部分与植物等其他生命体共生外,其余蘑菇营腐生甚至寄生生活。但以蘑菇为代表的真菌,还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它们降解木质素、纤维素的能力极其强大,是地球生态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蘑菇的“腐烂”也有光明与艺术的一面!这就不得不提到“细木镶嵌”工艺了。

细木镶嵌起源于公元七世纪的古埃及末期——科普特时期。最初,工匠们依据木材的颜色深浅和纹理,将之切割、打磨成不同的尺寸和形状后,再镶嵌、拼接到木板上,创作出一幅幅精美图画,最终用于装饰衣柜、橱柜、书桌等木质家具。早在一千年前,工匠就能依据不同部位木片的凸凹编排,制造出马赛克式的裸眼3D视觉感,有时也会加入龟壳、贝壳,甚至象牙来提升细木镶嵌画的色彩和层次。

这样创作出的细木镶嵌艺术品已属难得的精品,可它还差一项“点睛之笔”才能成为西方史上的神奇瑰宝。

经意大利西西里岛和西班牙安达卢西亚传入欧洲后,细木镶嵌工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被进一步完善。14世纪,意大利工匠开始在细木镶嵌画中引入动植物图案。图像越复杂,对木材原料的颜色需求就越多。早期的细木镶嵌画只能依赖木材天然的色调,而动植物图案中表现自然的蓝绿色调只有通过人工染色才能实现。正因如此,人们才会惊奇于德国南部奥格斯堡地区出现的天然蓝绿色木头。

十六世纪早期,细木镶嵌工艺在传播到德国南部以奥格斯堡为中心的地区后,开始真正流行起来。奥格斯堡的细木镶嵌家具带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蓝绿色斑块,且经久不褪。人们不知道这种特别的木头从何而来,只把它叫作“绿色橡木”。

十六世纪的欧洲,似乎只有奥格斯堡的匠人懂得如何获取这种神秘的绿色木头。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和他们保守行业秘密的“死脑筋”,让外界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知晓这木头的来历,无法仿制出同样精美的细木镶嵌艺术品。直到后世研究调查,细木镶嵌工艺“调色板”的秘密才最终揭开了谜团。原来绿色橡木中的天然蓝绿色,源于小孢绿杯盘菌菌丝侵染降解木材时释放出的醌类衍生物色素——盘菌木素。

这种绿色木头得来并不简单。作为子囊菌的小孢绿杯盘菌并非分解作用的主力军,需要等到担子菌将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消耗到一定程度,造成木材的“白腐”后,小孢绿杯盘菌才开始登台表演。它对木头的分解作用被称作“绿腐”。

现代研究人员对西班牙几家博物馆馆藏的细木镶嵌艺术品的研究分析发现,产自16世纪奥格斯堡地区的细木镶嵌艺术品均含有真菌天然染色的证据,但18世纪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出产的藏品却只是人工染色的木头。这鉴别的秘密就在于,绿杯菌菌丝在侵染木头时首先侵入的是射线薄壁组织细胞,蓝绿色的盘菌木素更多且不均匀地沉积在射线细胞中;人工染色则会让色素均匀分布在木头包括导管和纤维的各种组织中。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人造染色剂纷纷面世。小孢绿杯盘菌连同细木镶嵌工艺带给我们的文艺复兴之美,逐渐消失在历史之中。虽说细木镶嵌工艺的全盛时期早已过去,但也有人将它继承了下来。英格兰肯特郡的坦布里奇韦尔斯就出产类似工艺的艺术品,被称作“绿橡制品”,并且坚持只使用以小孢绿杯盘菌为代表的真菌天然染色木材。

值得一提的是,小孢绿杯盘菌的盘菌木素具有光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历经百年风吹日晒依旧很难褪色,正因如此,今日的我们才得以欣赏到数百年前惊艳的细木镶嵌艺术品。

UUID: cfddbf3c-68ff-45a8-aa22-93317d206e7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11-21_被绿了之后,它才成了无价之宝.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