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农村,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几个五六岁至十一二岁大小的男孩子们用玻璃球或杏核互相弹打,其乐无穷。这种游戏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找块平地就可以做游戏场地,村头树下,庭院麦场,田埂路边,随处可见;玩法多样,规则各异,很受孩子们喜爱。玻璃球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但这种弹棋游戏则早有文献记载,自汉代以来,从宫廷至民间,玩法花样不一。
关于弹棋与蹴鞠的渊源,文学家杨荫深先生在《中国游艺研究》中提出:“其戏实由蹴踘转变而来。”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说:“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但此处发明者“家君”指的是何人呢?杨荫深先生认为:“《西京杂记》旧题为汉刘歆撰,是家君指歆父刘向,正是成帝时人。
”晋傅玄《弹棋赋》亦云:“汉成帝好蹴鞠,刘向以为劳人体,竭人力,非至尊所宜,御乃因其体而作弹棋以解之。”
《古今图书集成》中收录的晋徐广《弹棋经序》曰:“弹棋者,仙家之戏也。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侍臣东方朔因以此艺进之,帝就舍蹴鞠而上弹棋焉。”看来,弹棋与蹴鞠在形制上是很相似的,但是在运动量、体力消耗和游戏规则上则有很大差别。
弹棋游戏最早是官方游戏,它的产生和盛行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当时的游戏文化风气有关。秦朝统一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形成,皇帝和官僚拥有大量的土地,政治经济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到了汉代,经过“光武中兴”之后,封建统治政权逐渐强化稳固,疆域向外扩展,经济发展,国泰民安,统治集团内部生活更加丰富。
当时的一些世家大族的势力非常大,他们除了竭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以外,休闲娱乐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曾说,当时的富人大都以“游敖博弈为事”,《汉书·食货志》中也记载有当时那些世家大族和豪绅富家的子弟们“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的事实。
到了汉冲帝和汉质帝的时候,弹棋游戏中断。汉献帝时,由于曹操严格的政治管理和军事纪律,弹棋等游戏活动被禁止。到了魏文帝时,这种游戏又开始在皇宫中兴盛起来。在帝王的倡导下,一时“朝臣名士无不争能”,掀起了“弹棋热”。游戏的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开始在妆奁之上玩,即后世所说的“弹棋起自魏时妆奁戏也”。
魏晋以后,门阀制度给贵族、封建地主们的权势提供了一定的政治保障,特权得到了进一步的承认和保护。这些贵族和地主们把持朝政、左右皇室,经济上更加富裕,生活上也更加奢侈腐化。他们酗酒、服药、赌博,甚至争奇斗富,以各种方式来挥霍享受。很多文人为了追求个性,也开始玩乐享受,潇洒人生。在这样的风气下,弹棋游戏盛行于时也是必然。
弹棋游戏自产生以来,就备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青睐,其玩法和规则古今也有很大的变化。
弹棋游戏以互相弹打为主。据《邯郸淳·艺经》记载:“二人对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更相弹也,其局以石为之。”魏晋时期的弹棋在棋子的数量上也与汉代有所不同,由原来的12枚改成了16枚,制作材料也由原来的石头变成了象牙。到了唐代,弹棋棋子的数量增为24枚,而且有了贵贱之分,政治色彩更加浓厚了。如柳宗元在《弹棋序》中记载:“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
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
从弹棋的棋局形状上来看,一般都是中间高四面低,这样也有利于棋子的滚动。这种形状一直延续下来,李商隐的诗曰“玉作弹棋局,中心最不平”,就是指中间高。因此在玩弹棋的时候就有一定的技巧了。白居易在诗中对此还有讨论,“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进一步阐释“长斜谓抹角斜弹,一发过半局,今谱中具有此法”。在游戏规则上,弹棋也有严格的规定,不过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记载很少。
后来,弹棋游戏在民间开始流行,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的棋子大多是石子,现在则是洗净晾干的杏核或玻璃球。玻璃球一般直径1.5厘米左右,球中花纹有瓜棱形、菊花形、阴阳形等,还有晶莹无色的水晶球,花色丰富多彩,也常常成为孩子们向同伴炫耀的资本。现代的弹棋游戏中最普遍的玩法就是自由弹打,双方随意出几个玻璃球或杏核撒在地上,然后弹打追击,从一个球弹向另一个球,被打中者为弹打者所得,获得多者为胜。
也有复杂的如打桩、老虎洞、开当铺等规则,玩家就地画出规则图,随后开始弹打,儿童乐此不疲,游戏场地满是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