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万年过去了,这两只白垩纪的恐龙还在打架

作者: 二猪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1-11-16

本文描述了1971年发现的一对白垩纪恐龙化石,它们保留了生前搏斗的姿势,命名为“搏斗的恐龙”。通过化石,我们可以想象到白垩纪时代恐龙搏斗的情景,揭示了蒙古伶盗龙和安氏原角龙之间的捕猎与防御关系。

几千万年过去了,这两只白垩纪的恐龙还在打架。1971年,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两具极其稀有的恐龙化石。它们不仅十分完好,还保留着生前搏斗的姿势,这块化石也被命名为“搏斗的恐龙”(Fighting Dinosaurs)。

由于气候、环境影响等因素,大部分生物个体的遗骸都会消失于岁月中。能形成化石的非常稀少,保存状态完好并且“全须全尾”的就更加难得了。但时间仿佛在“搏斗的恐龙”上凝固了,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看到白垩纪时代恐龙搏斗的情景。

这块神奇的化石中,搏斗的两者并非同一种类。位于左侧的恐龙个头稍大,像长着大长尾巴的大蛤蟆,大脑袋的顶端还有一个像盾牌的结构,像鹦鹉一样的钩状喙狠狠地咬着另一只恐龙的右前肢。右侧的恐龙则苗条得多,脑袋小而细长,左腿使劲蹬着另一只恐龙。这样看来,似乎是左侧的大个儿恐龙在捕食右边的小恐龙,而后者正拼命逃脱大恐龙的攻击。

经过仔细的观察就能发现,“受害者”的嘴里长着锋利如同匕首一般的牙齿;而且,它蹬踹对手的那只脚有一根弯曲而尖锐的脚趾,已经狠狠刺入“施暴者”的体内。相比之下,施暴者的牙齿却暴露了它的素食者身份。这副化石构成的画卷,描述的原来是一个小恶魔捕猎的故事,捕猎者与被捕者的真名是:蒙古伶盗龙(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和安氏原角龙(Protoceratops andrewsi)。

从体型来看,原角龙比伶盗龙更大。这块化石中的原角龙体长2米左右,但它敦实的身体比伶盗龙重了不止一个量级,可能接近100千克。最大的原角龙可以接近4.5米,体重可达800千克。原角龙的钩状喙虽然看起来危险,但这可能只是为了咬断植物根茎而演化出来的。它用来防御攻击的,是头上的一个扇形“颈盾”,这个结构能够保护脆弱的脖子,颈盾上还有两个大型的孔以减轻重量。

对着这样一具稀有的化石,我不禁想象千万年前的两头恐龙是如何搏斗的——在晚白垩纪的蒙古,黄沙遮天蔽日。一只落单的伶盗龙漫步在沙漠中,它与自己的群体走散了,还饱受饥饿的折磨,这鬼天气让小动物消失得一干二净。突然,它看到远处有一只原角龙。原角龙比自己大,并不好对付。可是它饿疯了,不得不冒险。它借助地形和风沙声做掩护,快速接近原角龙,从其侧后突然冲出,扑向猎物。

原角龙被突如其来的伶盗龙吓懵了,但当它意识到危险降临时,伶盗龙已经跃上了它的后背,用尖利的爪子刺进它的身体。原角龙拼命地甩动身体,摆脱伶盗龙,然后开始逃跑。然而,没跑几步它就气喘吁吁,身后却是穷追不舍的伶盗龙。见逃跑无望,原角龙只好跑到沙丘下,背靠沙丘面向追来的伶盗龙,张开角质的喙向伶盗龙大吼。二龙对峙,不知过了多久,风沙越来越大,阳光几乎全被沙尘所遮蔽。伶盗龙再也等不及了,它向原角龙的右侧冲去。

当原角龙准备抵挡的时候,伶盗龙突然用一个假动作,转而攻击原角龙露出来的左侧身体,尖利的脚趾避开了原角龙的颈盾,直直刺进了它的颈部侧面,鲜血喷涌而出。原角龙并不打算束手就擒,它转头撞向伶盗龙,试图用头顶住这个小恶魔。伶盗龙的前爪开始向原角龙脸上疯狂挠去,但原角龙张开嘴,死死咬住伶盗龙的右前肢。战况激烈,胜负难分,但谁都没想到,这时旁边的巨大沙丘突然倒下,将倒霉的伶盗龙和的原角龙一同埋下。

当然,这个故事里有许多细节都是我自己的想象。漫长的岁月,消蚀掉了两头恐龙的血肉,模糊掉了我们无法考据的前因后果;它们为何能被定格下离世时的姿势,至今也尚未有定论。但能见证这些灭绝物种在千万年前的搏斗瞬间,已经足够幸运了。

UUID: fb82aa03-5ff8-4395-8b3f-103637187f9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11-16_几千万年过去了,这两只白垩纪的恐龙还在打架.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