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11岁生日啦,今天的主角当然就是它!今天是果壳创立11周年,今天的物种是以果壳命名的唯一物种——果壳綦江龙Qijianglong guokr,撒花!提到“恐龙”这两个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怎样的形象呢?是高大威猛、不可一世的霸王龙,敏捷机警、尖牙利爪的驰龙类,还是披坚执锐、状如犀牛的三角龙?除了它们之外,人们最熟悉的恐龙形象,莫过于体型庞大、小头长颈的蜥脚类恐龙了。
这些植食性的巨兽最早出现于2.13亿年前的晚三叠纪,其生存时间几乎横跨了整个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直到6600万年前晚白垩纪那颗从天而降的巨大陨石结束了整个中生代,才与所有其他恐龙一起走向了灭绝。
蜥脚类中也包括了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体型最大的陆地动物,一些种类体长超过35米,身高可达22米,体重可达40吨以上。
作为“恐龙大国”,我国也是许多特有蜥脚类恐龙属种的发现地,其中就包括以果壳网命名的果壳綦江龙。
果壳綦江龙属于马门溪龙科,这个类群包括许多侏罗纪到早白垩纪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蜥脚类恐龙,和同科体长可能达到35米的“亚洲第一龙”中加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sinocanadorum、身高可达17米的新疆巨龙Xinjiangtitan相比,果壳綦江龙的体型只能算“平平无奇”,只有15米长,5米高。
但是可千万不要因此就小瞧了它:果壳綦江龙的模式标本QJGPM1001保存的完整度相当高,包括17枚颈椎、6枚背椎、28枚尾椎、腰带、肋骨、左侧骨盆和两枚趾骨,最难能可贵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颅骨。
相对于绝大多数哺乳类“铁板一块”的头骨,恐龙的头骨大多结构轻巧,布满孔洞,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非常因为各种外力而遭受破坏,而蜥脚类相对完整的头骨则更是罕有,而綦江龙的头骨保存了完整的后脑勺和右侧下颌齿骨;正是根据这枚颅骨和其他一些骨骼特征,参与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古生物学家才得以确定,果壳綦江龙是一个过去从未被描述过的新属种。
果壳綦江龙的发现过程也颇具传奇色彩:1994年,重庆綦江县的农民蔡长铭在挖鱼塘时,意外挖出了一块形似“牛颈骨”的巨大石头;在从地里又翻出了几块类似的怪石之后,蔡长铭和他的儿子将这些石头送到了当地的文管所,可是考古专家也不知道这些怪石究竟是何物。2000年,蔡长铭的儿子将一块石头带到了重庆自然博物馆,才揭示了它恐龙化石的真实身份。
在随后的10年中,蔡长铭一直将恐龙化石这一国家的宝藏精心守护,直到2009年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获批建立,2010年,果壳綦江龙的化石才在被发现16年后,得到了发掘和研究。
果壳綦江龙生存于距今1.15亿年前早白垩纪阿普第阶的遂宁组,当时与它共存的还有另一种马门溪龙科恐龙:安岳马门溪龙M. anyuensis。
马门溪龙科繁盛于侏罗纪晚期,由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气候变化引起的灭绝事件,许多侏罗纪的“明星”恐龙类群,如剑龙科、梁龙科(包括我们熟悉的梁龙、雷龙、迷惑龙等)、异特龙科等,都随着侏罗纪的结束走向了衰败和灭绝。而在綦江县的遂宁组地层中,不仅发现了安岳马门溪龙这一马门溪龙属的成员,更是发现了基干马门溪龙科的果壳綦江龙,这些出现在白垩纪地层中的“前朝遗老”,毫无疑问是恐龙家族中的“活化石”了。
或许是遂宁组特殊的地理环境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使得这些温顺的植食巨兽在这里依然能够找到合适的生境。
与其他马门溪龙科一样,果壳綦江龙和安岳马门溪龙在颌骨的前部长有简单的勺状牙齿。这些牙齿不能咀嚼,却能将松杉、银杏等裸子植物的叶片像撸串一样从树枝上“撸”下来,囫囵吞入巨大的腹腔中。而长长的脖子使得它们在森林中觅食时无需频繁走动,只要稍稍摆动一下长颈的角度就能吃到一大片范围内的树叶,而吞入腹中的小石子则可以帮助它们磨碎吞下的大量叶片,让庞大的肠道更加迅速地榨干其中的营养物质。
然而果壳綦江龙在遂宁组这个“世外桃源”的生活,也并非总是高枕无忧的。有证据显示,另一类来自晚侏罗纪的“遗民”,可能也在这里幸存到了白垩纪,那便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龙之一——永川龙Yangchuanosaurus。永川龙属于兽脚亚目的中棘龙科,体长可达8-11米,体重可达3吨,最大个体头骨长度超过一米。
和北美的远亲异特龙一样,永川龙在所处的生境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拥有像牛排餐刀一样边缘带锯齿的锋利牙齿和肉钩子一样可怕的爪子,可能以蜥脚类和剑龙类等大型植食性恐龙为食。
从果壳綦江龙发现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6年,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我国的古生物学家们每年都还在不断的发现和命名新的恐龙。这些已经早已消失了数千万年的史前巨兽,还在不断的带给我们新的惊喜与震撼,颠覆着着我们对那个早已消失的世界的认知。我国的古生物学研究也将在这一次次新的发现中,永远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