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又忍不住囤囤囤?可能是压力逼的

作者: 栗子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21-11-11

本文探讨了人类囤货行为的心理和生物学基础,指出这种行为可能与压力有关,并讨论了囤货行为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这个时节的你,是不是又囤货了?纸巾、牙膏、防脱洗发水……只要是日常能用到的东西,恨不得买到家里放不下为止。仿佛心里有一个声音不停地说:此时不囤,更待何时?哪怕你没有这种习惯,大概也见过身边的人在做类似的事,好像在履行一个使命。问题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为了避免歧义,此处说的囤货是指大量获取某些物品并储存起来。这倒不是人类特有的习惯。我们从小就学过,松鼠会在秋天储存足够的食物,准备过冬。如果讲得详细些,就拿生活在北美的灰松鼠(Sciurus carolinensis)举例:它们吃的坚果,是橡树或核桃树的种子,而这些植物只在秋季结果。所以灰松鼠必须趁此时囤货,这样就算冬季和早春找不到食物,也有得吃。

对许多动物来说,囤积食物其实是一种正常的适应性行为,能帮助它们应对环境变化。这种现象在啮齿动物里十分常见,松鼠只是它们中的杰出代表。那么,这些动物的囤积行为和人类的囤积行为有什么关联?这要从脑部的活动说起。

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科学家从神经层面研究动物的囤积行为,而作为实验对象的大鼠,同样是啮齿动物。研究人员发现,大鼠的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和囤积有关系,因为这个区域发生病变后,大鼠囤积的食物明显比那些健康的同伴要少得多。

人类与啮齿动物在囤货上的相似性还不止于此。一些研究发现,人类和啮齿动物的囤货很可能都与压力有关。有研究人员为此观察过一种名叫麦利阿姆更格卢鼠(Dipodomys merriami,别名“袋鼠鼠”)的动物。当科学家定期给袋鼠鼠喂食的时候,它们表现得比较“佛系”,囤货欲望不强。但当袋鼠鼠处于饥饿当中,或是体重下降到一定程度,它们便开始积极储存食物。

食物缺乏、竞争激烈、周围有捕食者等等因素,都可以成为啮齿动物的压力来源,而它们会在压力下改变囤货量或囤货方式。这些改变很可能是通过糖皮质激素(GC)来实现的:当机体面对压力时,这类激素分泌会增多。有科学家把一种糖皮质激素高剂量打进大鼠体内,发现大鼠的囤积行为真的加剧了。

而人类囤货,同样可能受到压力的影响。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团队调查了384位消费者囤积商品的行为,发现他们汇报最多的原因就是:担心无法出门。其他原因还包括,担心超市不开、担心自己生病等等。而不确定性(uncertainty)正是人类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

当然,就算抛开眼下这个特殊的时空背景,人们依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因素。针对囤货这件事,最直接的因素可能要数商品价格不确定。当商家开始促销,消费者要决定囤或不囤:如果选择不囤,就是选择未来某时再进入市场购买,那时的商品价格可能会升高;而假如选择囤货,就可以躲避一些不确定性。这也可能成为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过度购买的下一步,常常会是过度囤积。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过度获取和难以丢弃会导致生活空间混乱到无法控制,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破坏自身的社会功能,这样的案例可能被诊断为强迫性囤积(compulsive hoarding)。有研究者估计,人群中患有这种精神障碍的个体,可能占5%左右。而大部分人与这些患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即使一时冲动囤货,在特定的压力或危机事件过去之后,也可以轻松丢掉过度储存的物品。

UUID: 73d7dd9e-f990-4d6c-935a-85655483d88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21/2021-11-11_双十一又忍不住囤囤囤?可能是压力逼的.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