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铭在本期的生命科学巡山报告中,介绍了一项解释传统针灸治疗炎症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解释该研究对于定义穴位、探索针灸调控人体不同系统的医学价值提供了入口。本期还介绍了1型糖尿病干细胞疗法以及口服抗病毒药物莫诺匹拉韦(Molnupiravir)的最新临床进展。
在2020年9月的第19期巡山报告里,我介绍过一项关于针灸的重要研究进展。当时,美国哈佛大学的马秋富实验室在《神经元》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用电针轻度刺激小鼠的足三里穴位,能很好地控制小鼠身体的炎症反应,减轻小鼠的败血症病情,把患病小鼠的死亡率降低2/3。他们进一步证明,这种效果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系统来影响肾上腺分泌多巴胺等神经信号分子,起到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
当时我们提到,这项研究固然还无法帮助我们彻底搞清针灸的道理,但很可能为我们解释传统医学中“穴位”这一重要概念打开了大门。在传统医学中,人们定义足三里这个穴位需要一套模糊的描述方式,但根据上述研究,也许足三里就可以通过电针刺激来定义。
研究者们还需要搞清楚一个关键的认知缺环——为什么对足三里位置的刺激能激活迷走神经,而刺激天枢位置就不行。2021年10月28日,来自同一实验室的一篇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补上了这个缺环。
研究者们首先猜测,对足三里位置的刺激想要影响迷走神经的活动,需要一群神经细胞作为中介。这些神经细胞能够检测到对腿部特定部位的刺激,并把刺激信号传输进大脑。研究发现,这群细胞的神经末梢密集地出现在小腿深处的筋膜组织附近,而在腹部的天枢穴区域却没有看到这群神经细胞的末梢。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研究者们用遗传学方法杀死了这群Prokr2+神经细胞,发现针灸抗炎症的效果基本消失了。另一方面,他们用光遗传学的方法激活同一群神经细胞,结果显示激活Prokr2+神经细胞就可以模拟出刺激肾上腺、降低炎症因子的效果。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针灸足三里的疗效提供了生物学解释,更在于它为如何定义穴位、研究穴位、进一步探索针灸对于调控身体不同系统的医学价值提供了一个入口。传统针灸技艺的核心在于用很细的针精确刺激人体表面的某些部位,能够对相距遥远的人体其他器官产生显著影响。
接下来,福泰制药宣布开发的一种干细胞疗法VX-880在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接受注射90天后,一名患者的身体恢复了胰岛素生产功能,并且每天使用的胰岛素药物剂量降低了91%。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细胞会攻击、毁灭自身体内专门生产胰岛素的胰岛Beta细胞。1921年,加拿大医生弗雷德里克·班廷首次从动物体内纯化了胰岛素,胰岛素注射是1型糖尿病患者唯一的有效药物。
在第五期巡山报告里,我介绍过一种预防性疗法,给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注射抗体药物能将疾病的发作推迟2年。而另一个可能治愈糖尿病的思路是,先用干细胞制造人工胰岛细胞,再把人工胰岛植入人体,让它们代替被破坏的胰岛Beta细胞。福泰制药收购了这一技术专利,并开始积极探索在人体的应用。
最后,美国默沙东公司和Ridgeback Biotherapeutics公司联合宣布,他们开发的口服抗病毒药物莫诺匹拉韦在3期临床试验中被证明能够有效治疗新冠肺炎,显著降低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因此临床试验已经被提前终止。
莫诺匹拉韦是一个小分子药物,能够破坏新冠病毒的自我复制过程。针对接近800名受试者的分析表明,服用莫诺匹拉韦的对照组中,住院治疗人数明显低于安慰剂组。虽然这款药物的上市对终结新冠疫情的影响仍需观察,但它的出现无疑为新冠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