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鲸沉没,有鲸搁浅,鲸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作者: EVEE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21-11-02

本文探讨了鲸类死后不同的命运,包括沉入深海形成鲸落和搁浅沙滩的现象,并分析了造成这些现象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同时,文章还讨论了捕鲸业对鲸类种群的影响以及鲸尸在科研和保护海洋哺乳动物方面的作用。

有的鲸死了,坠入深海,历时百年,化作生命的绿洲;有的鲸也死了,却搁浅沙滩,在一声爆炸中匆匆散场。同样都是鲸,在死后却有着如此不同的结局,不由得让人感叹一句:茫茫大海,谁主沉浮。

对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或许是捕鲸人。在捕鲸人眼中,有一类鲸是最适合的猎杀对象。它们动作缓慢、性格温顺、易于猎杀,且不同于大部分鲸类,它们在被捕杀后并不会沉入海底,而是漂浮在海面上,可以被方便地收取。这类鲸叫做露脊鲸,也就是捕鲸人中口口相传的“right whale”。

但这种所谓的“正确”仅仅相对于捕鲸人而言,对于露脊鲸来说,这种“正确”或者“合适”甚至导致了族群的灭顶之灾。由于几个世纪以来的肆意猎杀,露脊鲸的种群数量已大为减少。其中,北大西洋露脊鲸和北太平洋露脊鲸因数量过于稀少,已经分别被IUCN评估为极危和濒危物种。

此外,还有一类鲸也为捕鲸人所偏爱,那就是抹香鲸(Sperm Whale)。不同于性格温顺且游动缓慢的露脊鲸,抹香鲸动作敏捷,还会撞击船只,捕杀难度相对较大,但这两类鲸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身体的平均密度小于海水,死后并不会沉入海底。

具体而言,露脊鲸死后漂浮是因为体内那厚厚的鲸脂层,研究表明,露脊鲸的体重中大约有40%都是鲸脂,且身体的脂肪层厚度会随着露脊鲸年龄增长和长度的增加而增加。类似的,体内丰富的鲸脂同样也是抹香鲸死后漂浮的原因之一,但不同于露脊鲸,抹香鲸还有一个调节沉浮的绝技。

有研究认为抹香鲸脑袋里的鲸脑油是其调节自身上浮和下潜的关键。抹香鲸可以通过增加局部血液的流量或吸入冰冷的海水来调节头部的温度,进而让鲸脑油溶解或凝固,从而改变比重,调节身体的浮力。当然,捕鲸人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只知道鲸脑油比起鲸脂燃烧起来异味更小,更能卖得上价,而且一些抹香鲸体内还有更加珍贵的龙涎香,对他们而言,抹香鲸代表着财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鲸脑油蜡烛照亮了捕鲸业的前路,但一个产业的兴起和消亡往往不由自主,就像死去的抹香鲸无法调节身体的沉浮,兴盛一时的捕鲸业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

抛开这些题外话,肯定有细心的朋友会问,新闻上那些搁浅在沙滩的鲸尸,可不仅仅是这两类,这又该怎么解释呢?事实上,鲸类尸体在海中的沉浮,取决于其身体的平均密度和海水密度的实时比值。

对于身体平均密度高于海水的鲸类,如果其死后身体密度出现了变化,就不一定会沉入海底,而是会漂浮在海面之上,随后被海浪冲到岸边,在“砰”的一声中突然爆炸,或者随着洋流漂向远海,并在漂流的过程中慢慢分解;类似的,身体密度低于海水的鲸类,死后也不是一定就不会沉入海底。

具体而言,对于一具鲸尸来说,其命运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其中生物因素主要指的是鲸尸体内的微生物种类,一些微生物分解尸体会产生大量气体,这直接影响了鲸尸的膨胀。非生物因素则种类繁多,包括其死亡的地点(沙滩、海面、海中)、环境温度(气温、水温)、压力、潮汐和洋流、以及风向等等。

总而言之,只要鲸尸没有在洋流、海风的作用下搁浅在岸上,那不论情况多么复杂,鲸尸无非就是在海中飘飘荡荡、浮浮沉沉,最后的归宿都是沉入海底。但只有当一些身体平均密度大于海水的鲸类在一定深度的海水中死去时,才有比较大的可能会完整地沉入海底,形成鲸落。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鲸类给我们带来了光明,但随着煤油、汽油等能源的发现,鲸油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鲸类再也不用为身上的鲸脂而恸哭哀号了。当人们不再需要鲸脂来照亮黑暗,不再需要鲸须来制作束身胸衣,搁浅在岸上的庞大鲸尸是否就毫无用处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和分析,研究人员得以推断搁浅在岸上的鲸以及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具体死因,并确定导致鲸类被兼捕具体涉及的渔业,从而精准地对这些渔业的渔具进行调整,以减小兼捕对鲸类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影响。不仅如此,这些基础数据对于了解海洋哺乳动物种群的健康,以及死亡率的变化也至关重要,进而可以对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的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UUID: aa88a82d-a746-42e8-b8bd-671214c6f5e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11-02_有鲸沉没,有鲸搁浅,鲸类的悲欢并不相通.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