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与北京首钢朗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宣布,他们首次实现了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生物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的工业生产能力。蛋白质的天然合成涉及复杂的生命过程,反应缓慢、转化效率低,而使最终积累的蛋白质含量较低。这次研究通过优化细菌将一氧化碳和氮源(例如氨)转化为有机的碳和氮的能力,实现了大规模的蛋白质合成。
在实际生产中,研究者以乙醇梭菌为发酵菌种,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开发出了新饲料蛋白(乙醇梭菌蛋白),产物中蛋白质含量高达83%。而且他们突破了制备乙醇梭菌蛋白的核心关键技术,能在仅22秒内实现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获得率可达85%,居世界最高,且达到了年产万吨级的工业生产能力。
据估计,工业化生产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可以相应减少进口2800万吨大豆(蛋白含量30%),这有利于降低我国在饲用蛋白原料上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能降低工业尾气的排放。
日前,我国第一套冰川实时监测系统在玉龙雪山投入使用。
这套系统由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野外观测研究站联合研发,由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激光测距、相机、气象、冰温、地震仪等监测模块组成。今年7月,该系统硬件在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完成组装并通过系统调试,成功获取了冰川运动实时信息;10月,研发团队对系统进行了升级。目前,该系统可实现每5分钟在线更新一次监测数据。
据悉,该系统的观测数据可通过4G网络实时传输,并由网络在线发布,用户可随时通过浏览器、手机等在线查阅。这极大减轻了高海拔冰川人工监测的工作强度及潜在风险,并提升了数据采集的连续性、精确性、时效性及在线可视化性。研究人员也能根据GNSS实时监测的冰流速数据,判别冰川运动状况及潜在的冰川跃动现象等。
该系统在玉龙雪山的布设,旨在验证冰川与环境长期观测技术与方法,如得到有效验证,可搭载更多传感器,获取冰川多要素观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