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里的沙虫,可能就在你家海水鱼缸里?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1-10-31

文章介绍了科幻小说《沙丘》中的沙虫与现实中的海洋生物博比特虫的相似之处,以及荒漠中的掠食者沙蚺,探讨了它们独特的捕食方式和生存策略。

最近,赫伯特的科幻小说《沙丘》改编的电影上映。这部作品是科幻界的经典,作者设想了一个沙漠覆盖的行星,其中最出名的生物就是沙虫。在电影里,沙虫宽广如天坑的咽喉,从沙漠中浮现的时候,令人巨物恐惧症发作。佛罗里达州有位水族店大佬,一次换了天然海沙后,也经历了一次这样的恐惧。他发现海水缸中的小鱼经常不翼而飞,于是半夜蹲点,想要一探究竟。

就在万籁俱寂的时候,从鱼缸沙底突然探出个脑袋,接着是一条长长的触手般的身子,死死地咬住路过的小鱼!小鱼毫无招架之力,直接被拖拽入水底,和“地狱触手”一起消失在海沙中。第二天,把砂石挖开后,终于发现了噬鱼元凶——博比特虫Eunice aphroditois。

博比特虫是一种多毛纲Polychaete动物,我们对它们不陌生,大家平时见到的沙蚕就是多毛纲。

这类动物有许多独特的捕食方式,而博比特虫可能是其中最独特的也最凶残的。博比特虫平时藏在沙子里准备伏击,只露出一个小头。这种怪诞的生物没有眼睛,头上却有着五个触角当感知器,博比特虫头部还有着捕兽夹一般的一对捕食颚,这对锋利的巨颚宽度可达5厘米。当触角感知到有猎物经过时,捕食颚一触即发,咔嚓一声,鱼虾夹到擒来,有时由于用力过猛,猎物还会被一夹两断!

为了更好地抓获并拖曳猎物,它们还会往猎物体内注射一些麻醉物质。这对巨颚还可以灵活地缩回口中,保证自己在砂石中自由活动。

最新的研究发现,在博比特虫出现的地方,鱼群会选择挤在一起,形成密集的“方阵”,让瞎眼的博比特虫难以判断猎物的具体方向。甚至鱼群还会掀起海底的砂石,让博比特虫难以隐藏身形。博比特虫通常只露出一个小小的脑袋,躲在砂石中的部分却相当“壮观”,通常成体长1米,身体直径有1.5厘米。

2009年在日本和歌山县白滨市的一处码头上,渔民发现了最“大条”的博比特虫,宽2.5厘米,长299厘米!是目前记录中最长的多毛纲生物。博比特虫不仅外形和捕食方式吓人,还有着坚硬的外骨骼,同样大小的捕食者往往对它们无从下手。

虽然与电影中的沙虫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博比特虫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与生活在荒漠中的沙虫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那么,现实中生活在荒漠环境的动物,真的存在会像沙虫一样潜伏在沙土之下,趁粗心大意的猎物经过时突然窜出发起攻击的掠食者吗?一类貌不惊人的小型蛇类或许会为我们提供答案,它们就是沙蚺。沙蚺是蚺科沙蚺亚科蛇类的统称,共有三属15种,分布广泛,在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洲都能找到,在我国分布于西北地区。沙蚺是蚺科体型最小的类群,大多数体长在60厘米上下,最大也不超过1.2米,也是整个蚺科中较早分化出去的类群。

为了适应在沙土下穴居潜伏的生活,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沙蚺的身体结构和其他蚺科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的身体变得非常粗短,尾短而钝,脊椎椎体变大,数量减少,方便在沙土下穿行;头骨比其他大多数蚺亚科更加坚固并且拥有大的吻鳞,能用头部像铲子一样在沙土下挖掘打洞;眼睛和鼻孔都很小,位于头骨顶部,方便将整个身躯隐藏在沙下时呼吸和观察地面的情况,鼻孔内还有小的瓣膜防止沙粒和尘土进入;全身覆盖着小而坚硬的鳞片,能保护沙蚺身体不被粗糙的砂砾和石块划伤。

沙蚺主要捕食荒漠中的各种啮齿类和蜥蜴为生,也吃鸟类甚至昆虫蝎子等节肢动物。白天,沙蚺常常将自己整个埋藏在沙土中,只露出眼睛和鼻孔观察周围的环境,时不时伸出分叉的舌,采集空气中的气味分子,送至上颚的犁鼻器以感知猎物的气味。一旦有粗心大意的鼠、鸟、蜥蜴等靠近沙蚺的头部,沙蚺就会迅速从沙土下弹射而出,一口咬住猎物并用前半身紧紧缠绕住。

如果猎物警惕性较强,沙蚺也能够悄无声息的整个钻入沙下,利用内耳和皮肤上敏感的神经末梢,感知猎物在地

面活动产生的振动以锁定其方位,悄悄潜伏至猎物正下方后突然弹出捕获猎物,像一条从沙丘下突然钻出的微型沙虫。沙蚺没有毒,用身体紧紧缠绕阻断猎物的呼吸和血液循环,直到其死亡,再整个吞食掉。除了“守株待兔”外,沙蚺也会钻入鼠洞中主动捕猎各种啮齿类的幼崽,特别是在夜晚活动较为活跃,常常钻出沙土外在地面上爬行,清晨也会从沙土中钻出晒太阳。

UUID: 8ff22a98-a121-4bae-8399-de4452f121f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10-31_《沙丘》里的沙虫,可能就在你家海水鱼缸里?.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