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4万~12.9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是人属演化、智人出现的重要时期,然而在研究这一时期的人类演化过程时,对不同人属物种(如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的定义和分类标准非常模糊,这给相关研究带来了很大阻碍。
为了厘清这一时期人种演化的关系,研究者重新分析和鉴定了该时期非洲和欧洲的海德堡人和罗德西亚人(Homo rhodesiensis,这一物种缺少明确定义,也未被学界广泛接受)化石。研究者建议取消海德堡人和罗德西亚人两个类群,并提出建立一人属新种Homo bodoensis。Homo bodoensis生活在约50万年前,是非洲智人的直接祖先,非洲和欧洲东南部大部分更新世中期的人属化石都属于这一新种。
另外研究还指出,同时期欧洲其他地区的海德堡人化石应分类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发现的化石,可能代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类谱系。该研究发表于《演化人类学》。
在一项新发表于《科学报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综合丰度模型,分析了他们在2016年至2018年间从英格兰地区五个城镇和城市收集的3101份居民调查、877份居民报告和601份专家报告,评估了这些地区流浪猫的数量。通过该模型,他们发现社会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是预测流浪猫数量最重要的2个因素,分别占31%和7%的权重。
当他们将该模型放大用于评估英格兰地区和整个英国的流浪猫密度和数量时,发现英国有247429只流浪猫,平均每平方千米有9.3只流浪猫。根据地理位置不同,每平方千米的流浪猫在1.9~57只不等。研究人员认为,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宠物猫可能更多,这类地区的流浪猫可能是被遗弃或走失的宠物猫。而在贫困地区,未及时给宠物猫绝育可能导致流浪猫数量增加。该模型或有助于制定管理这些流浪猫的干预手段。
今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他们首次破解了豆科植物能自己“生产”肥料的关键机制。土壤中的固氮细菌能进入豆科植物的根部,与根共生形成根瘤。其中,共生的固氮细菌能直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为植物提供营养。而豆科植物为固氮细菌提供糖类和氧气。而且氧气的含量必须刚刚好,既能满足固氮细菌的呼吸需求,又能提供固氮酶所需的低氧环境,这就形成了“氧气悖论”。
类似于人体的血红蛋白,豆科植物中的豆血红蛋白能调节氧气的含量。不过迄今为止,科学家仍不清楚豆科植物调控豆血红蛋白合成的机制。此次,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瞄准了NLP家族,它们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他们发现,当植物缺少NIN和NLP2后,氨的生成减少而抑制了植物的生长,而且根瘤呈现更浅的粉红色(当豆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时,能使根瘤呈现粉红色)。他们表示,这两种转录因子会直接激活豆血红蛋白的基因表达。
该研究成功破解了豆科植物固氮的“氧气悖论”,为生物固氮成为新型氮肥来源提供了可能。抗生素耐药菌的出现,带来了医学和公共健康上的难题。包括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内,许多抗生素会结合细菌负责生产蛋白质的核糖体,从而干扰细菌合成蛋白质、导致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此前的研究发现,细菌可以通过对核糖体药物结合位点的核苷酸进行特殊的化学修饰——甲基化,改变结合位点的构象,使药物无法与核糖体结合,因而获得耐药性。
在一项最近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抗生素,它可以逃脱耐药菌的这种耐药机制,在小鼠中表现出广谱、强效的杀菌作用。研究团队将这种抗生素命名为iboxamycin。他们发现,在小鼠模型中,iboxamycin可以有效地治疗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耐药菌感染。
X射线成像结果表明,iboxamycin能够让甲基化的核糖体核苷酸移位,暴露出药物结合位点,从而使药物能在核糖体已经甲基化的情况下依然与之结合、克服细菌的耐药性。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发对抗耐药菌的合成抗生素。2021年5月14日,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在火星表面着陆,收集了有关火星气候、地表和内部的重要数据。
为了将这些数据传回地球,火星车需要将数据发送到火星轨道飞行器,然后轨道飞行器使用功率更大的发射器将数据转发到地球。自登陆以来,“祝融”号已使用“天问一号”轨道飞行器向国内传回大量数据。但是,替代方案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其他航天机构的火星轨道飞行器提供数据中继支持。近日,欧洲航天局(欧空局)宣布,将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合作,尝试让“祝融”号火星车与火星快车探测器进行通信。
今年11月,欧空局的火星快车探测器将进行五次测试,尝试接收来自“祝融”号的数据并将其中继到欧空局位于达姆施塔特的ESOC运营中心,欧空局再将数据转发给“祝融”号团队。为了准备这些测试,欧空局团队首先确定火星快车探测器何时能够运行至“祝融”号着陆点上空,“祝融”号团队随后选择了5个最好的窗口来进行中继通信测试,每个窗口持续大约10分钟。
聚乙烯是世界上生产使用最多的塑料,它十分耐用,但很难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另外,聚乙烯分子链的非极性令它不具备亲水性,也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而如果能在聚乙烯分子链中引入少部分极性基团,就可能在不破坏耐久性的同时,提升塑料的可降解性和亲水性。最近,这个想法已经实现了。一项刚刚发表在《科学》杂志的研究,成功将极性的羰基结合到了聚乙烯分子链当中。这是靠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的,它是一种镍的配合物。
团队用一氧化碳为聚乙烯引入羰基,而这种镍的配合物能催化一氧化碳与乙烯的反应。并且,这种催化剂能耐受聚乙烯的合成环境,不会像一些常用催化剂那样被极性溶剂破坏而失活。除此之外,这个过程只会制造少量羰基,不会破坏聚乙烯的耐久性。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制造出的聚乙烯塑料拉伸性能与普通聚乙烯不相上下,而且能够在阳光下缓慢降解。科学家计划下一步测试其长期性能。
截至北京时间10月29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245474122例,死亡病例4979870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消息,10月2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4例。
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6例(广东4例,上海3例,广西3例,浙江2例,云南2例,北京1例,内蒙古1例),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浙江2例,广东2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48例(内蒙古19例,其中阿拉善盟18例、锡林郭勒盟1例;甘肃12例,其中兰州市10例、张掖市2例;黑龙江9例,均在黑河市;青海3例,均在西宁市;北京2例,均在昌平区;宁夏2例,均在银川市;云南1例,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黑龙江)。
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在上海)。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3例,其中境外输入20例,本土3例(均在山东日照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8例(境外输入5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3例(境外输入12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10例(境外输入369例)。
截至2021年10月27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5425.2万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