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工地发现恐龙化石
近日,四川省隆昌市一道路项目施工现场,有工人在切割石方作业时,发现石块底板疑似含有化石。随后,有关单位组织评估专家组到现场进行了考察和评估,经确认,这是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蜥脚类恐龙,也是隆昌市首次发现的完整恐龙化石。
蜥脚类恐龙是一类四肢粗壮、体型巨大、脖子伸长的恐龙。著名的梁龙、马门溪龙等都属于蜥脚类恐龙。
本次发现的化石保存于距今约1.6亿年的晚侏罗世早期地层中,推算其体长约10米,其中部分颈椎、尾椎和后肢骨骼已随石材取出。评估组介绍,该恐龙体型不大,形态结构与四川盆地晚侏罗世常见的马门溪龙类有较大的区别,可能会是一个新发现的属种。目前,隆昌市相关部门已对已发掘的化石进行集中存放、保护,并对化石发现点进行24小时值守,随后会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化石发掘等工作。
睡眠过多或过少可能影响认知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认知能力受损的一个重要原因。通常认为,睡眠不足会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而最近发表在Brain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不止睡眠不足,睡眠时间过长也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在4.5年里跟踪调查了100位老年人的睡眠状况和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情况。研究开始时,这些被试的平均年龄超过75岁,其中88人认知能力未有受损,11人有非常轻微的受损,1人有轻度受损。
在4年半过后,科学家通过脑电图检测发现,睡眠时间少于4.5小时或超过6.5小时的人,认知能力都有所下降,而睡眠时间在4.5-6.5小时的人,认知水平基本稳定。而脑电图估计的睡眠时间,比人们自己汇报的大约少一小时,也就是说自我汇报睡眠时间在5.5-7.5小时的被试,认知能力保持得更好。科学家认为,这个结果说明认知能力可能与睡眠质量有关,而不单单是睡眠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首个亚洲区域气候状况报告发布
10月26日,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UNESCAP)等联合国机构组织编写的《2020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在线发布。该报告是WMO二区协(亚洲)的首份区域气候状况报告。
报告概述了亚洲地区温度、降水、海平面、冰冻圈的主要变化趋势,列举出亚洲2020年经历的高温、热浪、洪水、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情况。
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对亚洲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和风险,2020年导致数千人失去生命、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数千亿美元,威胁农业和粮食、人类健康、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安全。报告还针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升气候复原力,从加强监测投资等角度就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该报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召开前发布,为区域和国家决策及投资提供了信息支持。
帕克斯天文台的“外星人信号”系干扰
“突破聆听”(Breakthrough Listen)是地外文明搜寻(SETI)项目中的一环,自2016年开始通过世界各地望远镜探测地外文明信息。该项目已经收集数百万个射电信号,但几乎都来源于地球电波干扰,例如雷达和信号塔等。
2019年,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在比邻星方向检测到一个982兆赫附近的信号BLC1。该信号持续约5小时,首次通过了干扰源初筛,引起了天文学家的注意。
10月25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的两篇论文报告,BLC1可能系人类活动的电波干扰。研究者分别于2020年11月、2021年1月及4月利用帕克斯望远镜在比邻星方向进行探测,未能再次接收到类似信号。然而,他们在原始数据中发现了一些与BLC1性质类似而频率不同的信号,它们此前被排除为干扰。
研究者经进一步分析,认为BLC1和这些信号都属于干扰,它们之间互相干涉导致信号频率漂移,致使BLC1在初筛中未被排除。由于BLC1未重复出现,它可能来自关闭或维修的电子设备,而在比邻星方向检测到BLC1可能只是巧合。目前,研究者正在开发机器学习算法,以优化干扰源筛查效力。
联合国最新公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
日前,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最新的《温室气体公告》。
公告指出,2020年,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创下新高。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202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413.2ppm(1ppm即百万分之一),比工业化前的1750年高49%。目前的监测站数据还显示,2021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仍在上升。公告还指出,1990-2020年,由长寿命的温室气体导致的辐射强迫(即气候的变暖效应)增强了47%。
其中,二氧化碳对这一效应的贡献率高达66%,对这一效应的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80%。
如今,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有一半会留在大气中,而另一半则被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吸收。但由于频繁的旱灾、森林野火等的影响,这些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可能会下降,削弱其对全球变暖的缓冲作用。
有关专家表示,如果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当前趋势增长,那么全球将无法达成《巴黎协定》的目标,即到本世纪末时将全球气温控制在比工业化前高1.5~2℃的范围内,且届时的气温会远高于这一目标;各国亟需将承诺转化为行动,在工业生产、能源、交通系统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做出转变。
科学家在室温下实现较高产率的氨合成
自20世纪初实现合成氨工业化以来,直接将氮气转化为氨以及人工肥料,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但直到现在,工业上采用的仍是传统的哈伯-博施法,需要在高温高压下,才能将氮气和氢气转化为氨。近日,一项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一种新的反应方式成功在室温下得到了较高产率的氨。
研究者用研磨法制备出了铁与碱金属铯的混合氧化物。
他们发现,采用球磨的方式,这种催化剂在室温下就能有效地活化氮气分子,进而使活化后的氮气与氢气分子发生反应。在一个大气压下,氢气与氮气(3:1)混合反应气能转化为0.1%的氨(体积比);在20个大气压下,氨的产率能提高到0.26%;通过增加反应气体与固体催化剂之间的接触时间可以将产率提高到0.42%。这个数值已经远远大于此前的研究结果。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这种简单的球磨方式在提高氨产率中的机制。
新冠疫情
至北京时间10月27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244434997例,死亡病例4962804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消息,10月2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59例。
其中境外输入病例9例(上海2例,广东2例,天津1例,辽宁1例,福建1例,山东1例,广西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天津1例,辽宁1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50例(内蒙古32例,其中阿拉善盟31例、锡林郭勒盟1例;贵州5例,均在遵义市;山东4例,均在日照市;甘肃4例,其中兰州市3例、陇南市1例;北京3例,其中昌平区2例、丰台区1例;宁夏2例,均在银川市),含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贵州5例,北京1例)。
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6例,其中境外输入22例,本土4例(云南3例,均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河北1例,在石家庄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9例(境外输入3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9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92例(境外输入359例)。
截至2021年10月25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4868.8万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