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年北京的秋天转瞬即逝,但很多人肯定对毛毛虫从天而降所留下的心理阴影印象深刻。这种毛毛虫会在你猝不及防时掉落到各处:地面上、椅子上、甚至身上……它的学名叫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相对于它比较正常的成虫期,它毛茸茸的幼虫期会让一些人觉得生理不适,也成为了一些恐虫人士的克星。不过他们其实不会造成我们健康上的危害。但是对于自然环境,情况就不同了。
而今年的北京,就遭遇了这种毛毛虫的泛滥。
让我们先从美国白蛾的生命历程开始说起。美国白蛾是完全变态昆虫,也就是说它们会经历幼虫和成虫两种不同的形态,两种形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也并不一致。所以,虽然我们经常嫌弃它幼虫时期长得丑,但是成虫的形态起码还算眉清目秀。在中国,美国白蛾是一种对植物造成严重灾害的重大外来入侵害虫。它原产于北美,在1945年引入日本,后来又到达中国、韩国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
现在的美国白蛾以繁殖速度快、繁殖量大而著称。它每年会繁殖三代,4-5月一代,6-7月一代,9-10月是第三代,也就是今年北京虫灾的这段时间。每只雌性白蛾平均能产卵800-2000粒,卵的孵化率又很高,达到93%,所以我们才会在各种街头小巷看到这些毛毛虫无处不在的身影。如果不采取防治措施的话,可能它一年后就能孵化出几十万甚至几亿的后代。想想就可怕……
但其实之前美国白蛾的繁殖速度并没有这么快。
最早在北美的美国白蛾只在夏末秋初繁殖一代,在更热的地方可能会有更多世代。起码在1970年代初,它们还是一年繁殖两代的。但是研究者发现,在日本的西南部,也就是北纬36°以南的区域,它每年都在调整世代周期和发育速率,慢慢成为了一年繁殖三个世代的昆虫。在传入我国东北地区后,美国白蛾又迅速向中部地区扩散。很多省市的树木都曾遇到过严重侵害。每侵入一个地方都可能爆发成虫灾,造成非常严重的生态灾害。
它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胃王”。在虫卵孵化出来后,这些幼虫就开始吐丝织网、咀嚼叶子。经过四龄期之后,这些幼虫的食量就开始暴增,每天都在不停地啃食叶片,甚至开始吃树皮。几天的时间就能把整棵树的树叶全都吃光。而美国白蛾的幼虫也不怎么挑食,绝大多数阔叶、灌木,甚至农作物都是它们的食物。在世界范围内,它们可以吃的植物有636种,而在我国能吃的有175种。
而今年它几乎霸占了北京大大小小各种树,有绿化的地方就有它掉下来的风险。
由于美国白蛾的危害性,他们席卷过的树往往会因为被严重啃食所以死亡,也被称为“无烟的火灾”。除了这些特点之外,美国白蛾的适应性也很强。不管是高温还是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它们都能生存下来。前面也提到,它们一出生就会开始在树枝上织网,这些网可以调节温度、保护它们免受捕食者的攻击。还能帮他们寻找配偶,增加他们的生长速度。
至于今年北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美国白蛾,北京园林绿化局解释说,是因为今年高温、高湿、降雨明显增多,有利于美国白蛾繁衍。也有专家解释,雨水会消除美国白蛾的天敌,还能冲刷掉原先喷洒的农药。对于泛滥的美国白蛾,喷洒农药是一种方式,但是化学方式往往对自然环境、其他生物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很难做到彻底防治。于是研究者们开始探索生物防治技术,找到了它们的天敌——周氏啮小蜂来控制白蛾的数量。
如今,气候变化正在直接或者间接地改变着许多动植物的生理节律,几乎全世界的自然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和芬兰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气温是蛾生命周期的重要控制因素,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很多物种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季节节律。有研究就曾预测,在未来气候变暖的情境下,美国白蛾在我国的分布和扩散将向北向西继续扩张。以后很可能会有更多地方的人看到这些毛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