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日,当当网原CEO李国庆率4名大汉强行抢公章,单方面宣布接管公司,后被行政拘留。时隔1年半,李国庆在直播时秀出裤腰上的部分战利品:从左到右一共4枚法律效力存疑的亮红色当当公章。这些公章或横或竖卡于皮带或裤袢处。他声称自己将“独自保管这些章,白天绑在裤腰带,晚上放被窝里,期间我承担掌印责任。”如果你笑了,那说明你不太懂行。
李国庆这番操作其实很有古典意味,因为裤腰带和公章在历史上有着不解之缘。并且,公章(官印)和官署绑定是隋唐时期才逐渐确立的制度,更早的秦汉时期官印就是跟着人的,不仅生前要挂在裤腰带上,死后可能也得跟人一起下葬。传统“印章”:很小很重要!《史记》记载,战国时期曾联合六国抗秦的苏秦曾“身佩六国相印”,另一位主张连横的纵横家公孙衍也曾佩五国相印。
你看,都是裤腰上挂印章,苏秦和公孙衍挂得比李国庆还多呢,怎么不笑话他们?不过,为什么印章不揣兜里、不背包里,一定要挂在裤腰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老祖宗怎么定义印章。印的本质是一种权力凭信,也就是信物。根据《说文》:“印,執政所持信也。從爪,從卪。”卪即“节”,意味骨与骨相合交接,代表着验证凭信。在信物意义的背景下,不仅刻有文字的戳子是印,左右两半能相合的调兵虎符实则是典型的印。
同出于信物概念的旌节、符节,也与印玺有相似内核。另外,在使用早期的印章时,印章戳盖于绳结或简牍表面的封泥上,称为“封缄”,防止打包物被私自拆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轪侯家丞”封泥丨湖南省博物馆所以代表了信用、权力的印章,真的很重要啊!《后汉书》记载了东汉桓帝诏令:官印擅自借出,恐怕会有曝尸街头的刑罚!
“妾辛追”印,一说为“妾避”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丨纪录片《经典人文地理——古墓疑云之神秘的马王堆》这么重要的印章,却大都非常小,毕竟大了不太方便使用。《汉官仪》记载,二百石和以上级别的官吏,印面约2.3厘米*2.3厘米,二百石以下官吏印面约为2.3厘米X1.2厘米,不过半块橡皮大小。这个小小的印章这么重要,怎么保证不丢呢?身上挂印章:中华正统!说起来,印章挂裤腰跟戴玉佩还有一点关系。
我国在尚玉文化的影响下,有着悠久的佩挂传统。佩饰不仅象征美德,也彰显身份等级。你说印章这个东西,跟玉一样又小、又重要、还能彰显身份,要不……咱也像挂玉佩一样,把印章挂身上?把印章挂身上的“绶”就这么出现了。根据文献记载,绶是尺寸夸张的丝带,垂于腰间,宽度在30厘米以上,不同等级的绶长度在3米多到6米多不一。又根据身份的不同,有特定的薄厚和颜色加以区别。
这样远远地往腰上一看,就知道对方是三公还是基层官吏了。在皇亲贵族和官吏间,什么身份的人佩什么样子的“印+绶带”,在两汉时逐渐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印绶制度。处于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帝、皇后、皇太后用玉印和黄赤绶;诸侯王、太子等用金印和赤绶;三公用金印和紫绶;两千石以上官吏银印和青绶;千石以下官吏用铜印,配黑色或黄色绶带。这在《汉书·百官公卿表》、《汉旧遗》和《汉旧遗补遗》中有详细记述。
另外,印绶套装里除了印和绶带,还包含收纳用的皮袋子、挂钩、小箱。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讨论了秦汉印绶的佩戴方式,认为绶在腰间打一大回环,剩余部分下垂。安阳曹操墓画像石中“咸阳令”腰上环形绶带丨参考文献[5]问题来了,由于绶带像围脖一样宽又长,汉代官印只比一块键盘帽大一点,二者是怎么结合的呢?由于缺乏直观实物,加上文献记载或隐晦或相互矛盾,所以细节尚有些不明。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有“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一描述,可以确定绶带是以某种方式系在腰上的。至于绶和印结合,以往一种笼统的解释是:绶直接系印,但这种系法在细想下不知如何操作,莫非就是李国庆那样,把绶带绑印章的“腰”上吗?也有观点认为,印是先由更细的绳子穿过背面的钮,然后再由绳子系于绶带或腰间。这种说法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妾辛追”印由一条短绳穿系。
并且,这样对于身佩多印多绶者,就像裤腰带上多了几个小悬挂位,用时也好找一些,跟钥匙串儿似的。西汉五利将军栾大曾身佩六印。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邢义田在北大演讲时,用纸带模拟六条绶带的穿带效果丨参考文献[5]裤腰挂印是怎么消失的?时过境迁,腰间的公章不再是地位的象征。隋唐时期,官印逐渐由随身自配转为官署保管。由此,出现了铁打的公章和流水的公务员。这一变革使印章减少了对小巧便携的追求。
另外,官印的主要功能也由戳盖封泥转变为按压纸面,这使得印文由阴文转为阳文,印章尺寸逐渐增大,长宽可达5厘米以上,显得更加威严有气势了。现在常见的有“一根把儿”把手的印章,是唐代晚期的产物,也是明清以来流行的公印钮的形态。这种章一般有遗世独立的收纳盒,不需要挂在裤腰带上。但如果要像李国庆李总那样做的话,我看也是很安全且很复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