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需求和捕猎技术的增长,盗猎活动日渐猖獗,可能已经成为目标物种演化的一个强大的驱动因素。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非洲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中的无象牙个体比例上升,或许是象牙偷猎所致。研究者在莫桑比克的戈龙戈萨国家公园进行调查,分析了莫桑比克内战(1977年至1992年)中的象牙偷猎对非洲象演化的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武装均大幅依赖象牙贸易获得资金,导致非洲象种群数量锐减90%以上。研究者通过此前田野调查数据建立种群模型,发现经过内战的频繁偷猎后,该地区无象牙雌象的比例增加,而雄象中则未出现此种趋势。研究者通过全基因组分析锁定了等位基因AMELX,此基因编码参与牙釉质矿化的一种蛋白质,并可能调控牙周组织的形成和牙骨质相关基因的表达。
其缺失突变可阻碍哺乳动物侧切牙生长,且在人类中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母亲患病则大概率遗传给子代),且在获得突变的男性中致死。由于AMELX在哺乳动物中同源,这很可能是该象群中雄象未表现出明显无牙趋势的原因。此研究揭示了人类捕猎对野生动物种群强大的选择压,为野生动物资源开发影响生物演化提供了明确证据。2021年9月下旬开始,地球、火星运行到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这种现象称作日凌。
在此期间,火星探测器与地球的通信不稳定,甚至中断。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祝融号”火星车进入自主运行模式,暂停科学探测工作,上海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全球多个射电望远镜单位,对“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火星快车”轨道器(MEX)开展同波束日凌观测,本次观测共获取约5TB数据。目前各方正在开展联合研究,通过分析探测器信号经过太阳风时受的影响,研究太阳风的性质。
日前,日凌现象已经结束,探测器与地球之间的测控通信恢复正常。通过遥测数据判断,“天问一号”日凌期间状态正常。环绕器将于11月初进入预定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获取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表面物质成分与土壤类型分布、大气电离层、火星空间环境等科学数据,同时兼顾火星车拓展任务阶段的中继通信。维京人是最早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的欧洲人,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他们最早到达的具体年代难以确定。
在一项近日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巧妙地利用树木的年轮得出了结论:维京人在公元1021年,也就是整整1000年前就已经在美洲大陆上活动了。研究团队从加拿大纽芬兰地区曾有维京人活动过的遗址采集了树木样品,这些木头都有金属利器砍伐的痕迹,这表明它们不是由当时的当地土著砍伐的。通常情况下,树木年轮中的碳14同位素含量较为稳定。
但公元992年曾发生一场猛烈的太阳风暴,这导致地球大气中的放射性碳浓度突增,这一“信号”也被记录在了世界各地树木的年轮中。研究人员先使用碳14测年技术,找出了样品中对应上述事件的年轮,进而通过数年轮的方式,得出树木被砍伐时的确切年份。最终,来自3颗树的样品都表明,砍伐年份是公元1021年。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可以基于这一结果,对跨大西洋的人类活动,以及可能伴随于此的遗传信息、生物区系和病原体的交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