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

作者: Vanilla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1-10-21

文章探讨了网络用语“YYDS”对语言和思维的影响,分析了语言是否能决定思维的争论,并提出了语言不会影响人的认知机制的观点。

YYDS、yygq,每天用缩写,人会变傻吗?

秋天吃涮羊肉 YYDS!神仙爱情 YYDS!突然间,就万物皆可 YYDS。无论是形容吃得着、看得见的美食与作品,还是更难以捉摸的情感,万金油表达“YYDS”(“永远的神”拼音首字母缩写)似乎总能适用。但正是因为在哪都能看到这句缩写,有人开始批判 YYDS 让语言变得贫瘠、使人们的表达能力下降,甚至钝化了人的感受力与创造力。

然而,简化的表达真的会让人变笨吗?或者说,我们的思想真的会被语言影响吗?还是说我们的思想原本是以无声的形式栖息于大脑中,只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临时披上了一件“语言外衣”?

其实,“语言是否能影响人思维方式”的争论已经持续上千年了。查理曼大帝统治西罗马帝国时就曾发出感叹:“多会一门语言就像多一个灵魂。”从直觉出发,不少人会简单地认为语言能决定思想。很多同学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我在说英文时更开朗,在说中文时更含蓄。”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pair-Whorf Hypothesis)就是其中代表性的理论,这个假说认为,语言对人的思维和感知有决定性作用。其提出者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在进行文化研究时发现了不同语言描述同一事物时的差别,于是总结出了“语言结构能系统化地反映概念世界”的论点。

在做语言学研究之前,沃尔夫曾是一名消防记录员,他在阅读消防文件时发现,人们描述火灾场景时的语言往往会暗示火灾起因。比如有一次,工作人员以为“石灰石”是一种“石”,便默认了石头不可燃,以至于忽视了火源,最终酿成了灾害。沃尔夫由此推论,语言可以影响人的思维、甚至行为。

有科学家认为,由语言导致的认知差别,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规划行为。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家陈基思(Keith Chen)的研究发现,不区分现在时和将来时的人(比如日语使用者)更容易养成储蓄习惯,因为他们觉得未来是现在的一部分;而区分现在与将来的人(比如英语使用者)则倾向于认为“未来很遥远”,从而不善于为未来做打算。

按照萨丕尔假说类比一下中英文。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华文化中,有“鲜香”、“酱香”、“软嫩爽滑”、“回味悠长”等多种形容词,而这些词未必都能在英文中找到对应词,也因此西方文化中没有这些细微的香型分别。

随着脑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等研究方法的进步,学者们逐渐认清一个事实:目前没有任何研究能证明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脑部结构有显著差距。也就是说,从硬件上来说,语言并没有对人的认知机制产生任何实质性改变。

那么在网络集体使用 YYDS 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我们可以大胆预测:首先,既然人类的精神生活独立于语言存在,那么即使大家不说,那些藏在“YYDS”之后的、或百转千回或直接热烈的复杂情感仍然不会减淡分毫。其次,由于这些概念远比“YYDS”要复杂,新的概念、新的词语、新的语言习惯又会再度产生。而到那时,“YYDS”也会和过往的一切网络流行语一样加入怀旧套餐,成为一个年代的美好回忆。

UUID: d70670ad-f6cb-42cd-ab81-c1830661a39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1/2021-10-21_YYDS、yygq,每天用缩写,人会变傻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