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日本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排放入海。消息一出,举世哗然。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回应道:“海洋不是日本的垃圾桶,太平洋也不是日本的下水道。日方处理核废水,不应让全世界买单。”他还说道:“日本水俣病殷鉴不远,当地受害民众的伤痛还未抚平。”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水俣病”是一种什么病,或许有人还念不对“俣”字的读音(应读yǔ),但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水俣病”大名鼎鼎。
水俣是日本的一座城市。50多年前,这里只是九州熊本县一个仅有4万人口的小城。城市西面有一个名字很特别的小海湾—不知火海,海湾里的水产非常丰富。水俣还有一家名叫TISSO株式会社的氮生产企业,正是它带动了这座小城的经济腾飞。充足的水产和先进的工业让水俣人生活得富足而美满。
然而,灾难不期而至。1956年,水俣湾出现了一种“怪病”,最初是发生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
病猫步态蹒跚、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自杀”。不久,这种怪病开始出现在人身上。患者表现为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呆滞、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身体震颤、手足变形。不过这些只是轻症,重者则精神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并高叫,直至死亡。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世代为他们提供丰饶水产的海湾已经被TISSO公司所排放的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
氮产业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先驱产业。创始于1906年的日本氮产业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甚至有评论认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是“在以氮为首的化学工业的支撑下完成的”。1925年,TISSO公司在水俣市建立氮肥生产厂,后又建立了合成醋酸厂。1949年后,该企业开始生产氯乙烯,到1956年时年产量已超过6000吨。与此同时,企业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入了水俣附近的海湾。
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制造过程中要使用氯化汞和硫酸汞作为催化剂,这使得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海底淤泥中有一种名为甲基钴氨素的细菌,汞在沉降到海底时,会在这种细菌的作用下变成剧毒物质——甲基汞。
甲基汞有多毒呢?只要有耳挖勺一半大小的量就足以致人死亡。甲基汞每年可以1%的速率释放出来,对上层海水造成污染,而长期生活在海水中的鱼虾、贝类最易被甲基汞侵害。由于常年排放工业废水,水俣附近海湾早已被严重污染,被甲基汞污染的水产又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动物和人类体内。
甲基汞通过鱼虾进入生命体后,会被肠胃吸收,进而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
进入脑部的甲基汞会使脑萎缩,神经细胞受损,破坏掌握身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于是就有了先殃及动物的“猫舞蹈症”。甲基汞一旦进入人体,就会迅速溶解在人体脂肪里,并且大部分聚集在脑部,附着于神经细胞,使细胞中的核糖核酸减少,引起细胞裂解死亡,这就有了后来祸患人类的“怪病”。据测定,当时水俣附近海湾里海产品的含汞量已超过可食用量的50倍。
当地居民长期食用这样的海产品,无疑会成为甲基汞的受害者,水俣4万多居民中约有1万人先后患病。
科学实验证实,人体血液中汞的安全浓度为1微克每10毫升,当到达5~10微克每10毫升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如果一个人每天食用200克含汞0.5毫克每千克的鱼,人体所摄入的汞的量恰好在此安全范围内。但水俣湾中的鱼虾、贝类等海产品中的汞已高达几十毫克每千克。
1956年4月21日,水俣病被正式确认,轰动世界。水俣病摧毁了当地无数人的健康,很多家庭因此破碎,经济也受到沉重打击,人们不能再食用从水俣捕捞的鱼虾,“不知火海”由此变成了“死海”。
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因追求经济利益,雨后春笋般兴起的现代化学、冶炼、汽车等工业领域导致“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最终酿成了多次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10年是日本经济快速复苏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日本对追赶欧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目标趋之若鹜,大力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由此跨入了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然而,急功近利给生态环境带来灭顶之灾,“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占了4件,足见当时日本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数千人患病,60余人死亡。2.美国多诺拉镇烟雾事件(1948年10月),5910人患病,17人死亡。
3.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短短5天致4000多人死亡,事故后的两个月内又因事故得病而死亡8000余人。4.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6—1970年),烟雾致人五官发病、头疼、胸闷,汽车、飞机安全运行受到威胁,交通事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该事件造成2000多人死亡。5.日本水俣病事件。6.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7.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8.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九州大牟田市一家粮食加工食用油工厂因管理不善致多氯联苯混入米糠油。受害者高达1.3万人,死亡30余人。
在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最多曾有44种海产品被限制上市,但自2020年2月25日起上述海产品上市限制被全面解除。但就在今年2月,日本福岛县海域的黑鲉因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被禁止上市。检测发现黑鲉体内含有每千克500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物质,为标准值的5倍。然而,福岛县渔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对此的解释却是:在黑鲉中检测出放射性物质纯属个例。
消息一经报道,立即遭到海洋环境问题专家的批驳:日本在刻意回避海洋富集效应这一基本概念,也在回避其因工业废水排放污染导致公害事件频发的惨痛教训。
研究核事故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后果,不应只将目光集中在放射性物质上,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食物链。
海洋是一个大型的生态系统,存在多层级食物链系统。核废水带来的污染首先会损伤水母、海葵、海蠕虫这样的软体动物和浮游生物,因为它们吸收放射性物质的速度远超过有壳动物,而这些浮游生物恰恰又是鱼类的主要食物。海洋动物的卵和幼体对辐射非常敏感,在福岛当地的玉筋鱼幼鱼中已经检测到了放射性物质铯。这表明,福岛核电站附近的放射性污染已对当地的海洋动物造成了伤害。
食物链环环相扣,如果最底端的生物体内含有放射性物质,它就会被一层层吃掉,最后积聚在食物链顶端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浓度会比排放时高出数万倍!“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我们人类就在这食物链的最顶端。
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历史的最大意义不是光顾历史。
著名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英国剧作家萧伯纳也有一句名言:“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反思还是忘却?作为生命之灵,人类应该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