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速冻!为何今年寒潮比往年更早,南北方一起大降温

作者: 风云梦远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1-10-16

本文详细解释了今年寒潮为何比往年更早到来,以及其对南北方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寒潮的形成原因,包括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和高空槽的作用,并讨论了这种早来的寒潮是否预示着冷冬。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寒潮频率的影响,指出尽管全球变暖,极端冷暖事件的频率却在增加。

自昨天开始,一股寒潮从西伯利亚深处席卷而下。明后两天,南北方将迎来本轮寒潮最冷的早晨。此次寒潮影响范围较广。其中,京津在内的华北北部降温至0℃左右,长江中下游沿岸也将降至约10℃。多地还将有呼啸的北风。南方地区的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降温10℃以上。

今日(16日)到18日的大风与降温预报。其中河南、山东部分地区的降温最大,达到14-16摄氏度。这次寒潮,来得有点早。其实也常有。不过寒潮不是一般的冷空气:它不仅带来在幅度较大的降温,也将带来显著的低温。这次发布的是寒潮蓝色预警,表明24小时内会出现(或已经出现)8℃以上的降温,并会造成一些区域的最低温度低于4℃。

本次寒潮不仅是“今年第一场冷空气”:它是最近十余年来同期最早的一次寒潮。此外,由于前期南方多地气温偏高,导致了这一次降温幅度显著,更是有直接从夏季余热掉入深秋萧瑟的落差感。本次寒潮天气过程在周日过后即自北向南结束。但由于后续还有多次稍弱的冷空气南下补充,气温也很难恢复到寒潮之前的水平,表现为全国多数地区将持续偏冷。

这次寒潮是如何形成的?它的起源,要从万里之外的西伯利亚大荒深处说起。在中纬度的对流层,西风带强劲地存在着,如同一条环绕地球的长河。而这条长河里也会有涟漪抑或巨浪——在向东奔流的洪流里出现南北向的波动,为下方的大地寄来热带的氤氲或极地的凛冽。这一次的寒潮的主角——一个推动极地冷空气南下的高空槽——在3天前已经来到了乌拉尔山东北侧的苔原冰沼。

而与此同时,这个高空槽背后的乌拉尔山上空,还有一个拔地而起的高空脊。它在过去的几天里快速发展,使得它与高空槽之间的北风也有了显著增强:这将推动高空槽混杂着来自更北边北冰洋的冷空气快速南下。北京时间10月12日晚间,亚洲大陆500hPa层面(相当于约5500米高的对流层中层)风场。红圈圈出的就是带来本次寒潮的高空槽,蓝圈圈出了同样有推动作用的乌拉尔山高空脊。

在西风带的汹涌背景下,冷空气洪流东移,一步步接近我国。在这一旅程中,冷空气流过已逐步入冬的西伯利亚荒原,实力不曾被削弱;而乌拉尔山高空脊的能量也在顺着西风带向东传播,更猛烈地推挤着高空槽,让它把冷空气南推入我国。于是,北国的朝露披上了寒霜,江南的木叶也将在轻寒间摇落。

同上图,但为北京时间10月14日夜间形势。此时高空槽携带冷空气东移南下到了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即将影响我国。这样的过程,在过去的千万个秋天里早已上演了无数次,并非很极端的事件。

这样提早到来的寒潮,会预示着冷冬么?先说结论:二者并没有直接关联。寒潮是一种持续数日的天气尺度过程,而“冷冬”则是描述了季节平均的气温异常。

在一个季节里是可能有剧烈的冷暖起伏,但短时的冷暖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季节总体的温度高低。它们更多地是受短期气候因子所影响,如极地海冰的多寡、海温的冷暖异常等。通常国家气候中心会在12月之前给出冬季总体气候形势的预测,但最终还是要等到次年3月气候学意义的冬季结束后,根据12-2月全国平均的气温实况,正式宣布是否为冷冬。

2020-21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偏离1981-2010年气候平均态的状况)。虽然这一年冬季出现了多次强寒潮,东北等地也有所偏冷,但全国平均还是显著偏高,被判定为一个暖冬。

在近期,有一次拉尼娜事件正在发展中。通常而言,拉尼娜事件和我国冬季气温有一定相关性,更可能倾向导致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偏冷。不过因为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并不直接,且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子很多,不能仅因为这一个条件断定冬季的气候状况。

最近的全球海表温度距平(偏离1971-2000年平均值的状况),可以看到赤道中东太平洋呈现显著偏冷,一次拉尼娜事件正在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不是显著的变暖趋势么?

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强的寒潮?首先要明确,全球气候变化的“增暖”,是空间尺度很大(全球平均)、时间尺度也较长(工业化发展的一百多年来)的框架下,“平均温度持续升高”的概念。然而,具体的气温的分布和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很不均匀的。在类似本次寒潮的小范围、较短时间的天气系统影响下,各地天气各不相同,也有着不同的冷暖异常,其中会有一些地方存在短期的明显偏冷。

不过,这些冷暖与风雨阴晴都没有被漠视,经过等权平均后都融入了这个全球平均的“偏暖”结果里。一隅大地的数日寒凉,和寰宇的期年偏暖并不矛盾;在这个角度上,我们不应一叶障目。

此外,平均温度显著上升,的确是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特征。但气候变化还有另一大特征:变率增大。换言之,显著偏离平均值的极端冷暖事件频率都有上升。例如寒潮频率在近些年的增加,其实很可能正是气候显著变暖的结果。

前文提到过,西风带里南北向的波动会导致极地和热带间的热量交换,这其中就有可能出现寒潮。然而当前,北极地区变暖速度是显著高于全球平均的(也被称作北极放大效应),使得北极和赤道的温差显著下降,导致了这一热力差异引起的西风带显著减速。而西风带的减速将导致极地与热带间交换变得更加剧烈,极地的极寒气团也更容易南下,造成包括我国在内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寒潮频率上升。

一次寒潮的背后,却能看到辽阔天地间的风云变幻,或许这正是一叶知秋。不过或许思绪有些过于遥远——在秋风萧瑟的眼前,我们还是再次提醒所有正在受寒潮影响的各位,注意关注天气剧烈变化的影响,及时防寒保暖。

UUID: c26836f4-5b77-4d5f-aca1-885e6425123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1/2021-10-16_一夜速冻!为何今年寒潮比往年更早,南北方一起大降温.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