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重阳节,秋风瑟瑟,与赏菊是极相衬的。看着菊花,不自觉都要吟诗了呢:“采菊东篱下,________。”为什么重阳节没写菊花?因为忘了约稿……不重要!但你有没有发现,虽然我们认为菊花是“高洁”的象征,但你一般买花也不会买菊花,如果你真拿着一支大菊花送给长辈,那必然会被暴揍一顿!
想不到吧,用菊花祭奠逝者是一个“舶来的习俗”。菊花在我国的观赏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就进入人们视野,“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不过,他们眼中的菊花和我们印象中抽出千丝万缕花瓣(舌状花)、顶着大花(序)的栽培菊花不同,那时的菊花主要为野菊、毛华菊、甘菊等,也就是现今栽培品种的老祖宗们。
屈原笔下,《离骚》中有这样一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最初居然是道菜,吃菊花瓣儿。后来,菊花也作为药材入药。到了西汉时期,《西京杂记》中明确记载了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以及菊花酒的制作方法。赏菊、饮酒,不亦乐乎。
自宋朝始,更多人发现了菊花的美,由吃花转为赏花。相应地,菊花品种大大增加,在清代《菊谱》中,就已经出现了36个知名的菊花品种。如今市场上,菊花至少有7000余个品种,看得人那叫一个眼花缭乱。现在的菊花品种繁多,色彩丰富。我就不展开讲了,否则一天都讲不完。
为啥古人这么喜欢菊花呢?也不仅仅是好看好吃,在古代,菊花一直是健康长寿、清雅高洁的象征。
屈原也在《离骚》中反复提及菊,象征自己芬芳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爱菊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用菊花表达自己隐逸于世的想法;菊也和梅、兰、竹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三国时,曹丕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给大臣钟繇祝寿,祝愿他像菊花一样长寿健康。这是因为,菊花经常在草木凋零的时节独自开放,这在古人眼里,是蕴含乾坤纯和之气,简单来说,就是身子骨硬朗。
说到菊花,也不得不提日本。
菊花在唐朝传入日本,日本对它青睐有加,甚至将它和樱花并称为日本国花,菊花也是日本的皇室代表花。日本重阳节,也叫菊节。17世纪末,菊花随着荷兰人经商的脚步被带到了全世界,但并没有被带去“花中君子”的美称。菊花之所以变为“祭奠之花”,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一些欧洲国家,菊花常在墓地环境生长,被视为不详。
另一说,一战后法国人纪念故去的士兵时,因已经到了11月,百花枯落,只有菊花还在开放,因此将菊花献给逝者。更加具体的源头已难以考证,只能说用菊花来表达缅怀,确实是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不过,作为“祭奠之花”也不全是哀伤的色彩,比如在墨西哥文化中,人们会在亡灵节这天用万寿菊和小彩旗作为装饰,引领逝去的亲人回家。而万寿菊,就是照亮逝者归乡之路的引路灯,是将死连接到生的桥梁。还记得《寻梦环游记》中亡灵返回人间的桥梁吗?桥上就铺满了万寿菊,明亮、温暖,可以让人忘却对死亡的恐惧。
植物中的三大家族,分别是菊科、兰科、豆科,菊科又是其中之首,别以为在菊科里只能看看花,没准它还经常出现在你的餐桌上!吃菊!不信?你在烫火锅时,有没有吃过蒿子杆?所有的茼蒿属(Glebionis spp.)和蒿属(Artemisia spp.)植物都属于菊科。图片来源网络。茼蒿属在我国的种类比较简单,主要由茼蒿、蒿子杆、南茼蒿组成,常常出现在餐桌上。
而蒿属植物,吃起来口感就不怎么地了,主要是有浓郁的特殊香气。与茼蒿属不同,它们种类繁多,在中华大地上遍地都是,用途广泛,比如黄花蒿、艾蒿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其实蒿属不怎么好吃,小鹿如果要吃也是只在它尚且幼嫩的时期啃两口,并不会多吃。上图为艾蒿。
菊科好吃的还真不少,香喷喷的葵瓜子自然不用说,还有长得像生姜的鬼子姜。
鬼子姜又叫菊芋,向日葵属,根茎中富含菊糖,这是一种人类难以消化的多糖,有甜味没热量,可被用来生产保健食品。腌渍鬼子姜。说了一堆吃的,今天的内容可以说是相当下饭了。最后再给大家看点好看的花。菊科大家庭里,孩子多了,随便长长、充满个性的也就冒头了,比如蓝刺头这种“扎手的菊花”。人家都是带刺的玫瑰,这位是带刺的菊花,还记得在野外压标本的时候,隔着草纸都扎手,只能说是花如其名。蓝刺头拍摄:林随。
再来看看名字非常随意的蚂蚱腿子,没错,蚂蚱腿子是正式中文名,它是菊科蚂蚱腿子属的植物。我左看右看,这和蚂蚱的腿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毫不相干。和蒲公英相似,瘦果上有长长的白毛,不过比蒲公英毛发旺盛一些。蚂蚱腿子图片来源: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