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载终圆梦:钱学森先生与最早的中国空间站设想

作者: 李会超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21-10-15

文章回顾了钱学森先生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特别是他对中国空间站设想的早期规划和实施。文章详细描述了钱学森先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推动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他的远见卓识如何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迈入正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走到了“三步走”中的最后一步。但其实,早在近三十年前,开创这项事业的前辈们就已经预想到了今天的场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国正在论证载人航天工程规划,建设空间站是当时可预见的未来载人航天发展的最终目标,而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等新一代火箭的研制,以及各次载人航天任务所验证实现的关键技术,最终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不过,中国人的空间站之梦并不是从1992年中央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方案才开始的。

早在1968年,就有另一份文件,不但为中国规划了150吨级的空间站,还提出了侦察飞船、歼击飞船这些现在看起来都相当“科幻”的计划。虽然由于当时综合国力和技术基础的限制,这份名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十年发展规划(草案)》的文件所提出的计划大部分都未能在它期望的时间内得到落实,但它高瞻远瞩地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指明了未来的方向,而那些在当年极富想象力的设想,后来都一一变成了现实。

起草这份文件的领导者和主持者正是钱学森先生,一位一生引领中国航天向前进,却又一生在和“暂缓”“下马”打交道的人。1959年,在太平洋以东的美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正在为一系列火箭计划忙碌。而在那一年,曾经作为美军代表讯问冯·布劳恩的钱学森先生,此时却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为一段软管发愁。1959年4月,上海机电研究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T-5型探空火箭。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小火箭,研制工作却因为一段软管而无法前进:液氧的沸点是零下183摄氏度,可是,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家单位能生产出承受零下180度以下低温的液氧软管。除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钱学森先生领导的上海机电研究院还面临着“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问题。当时国家经济出现了困难,财政紧缩,已经拿不出太多经费支持火箭研制。

在那个国力撑不起科学家们“大胆”的想法的时代,他们能做的唯有默默耕耘,为未来播下一粒又一粒种子,等待有一天,阳光雨露充足,初生的萌芽能够尽快地长成参天大树。1958年,当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刚刚开始时,钱学森先生就意识到了如果未来要拥有性能更好的火箭,必须预先进行高比冲燃料的预研工作。当时,高比冲燃料在国外的研制也尚属探索阶段,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

在钱学森先生的领导和主持下,中国科学院在怀柔建起了高能燃料的试验基地,在经过探索后,选择了液氢/液氧的燃料组合作为发展方向。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初步研制出了液氢/液氧发动机。当长征五号火箭呼啸而起,将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天问一号火星车送入太空时,芯一级的两台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提供了关键的动力,而它们的根就在钱先生建起的试验基地里。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每当有航天员从太空中凯旋时,都会专程到钱学森先生的家中向他报到。钱学森先生亲眼看到了他和其他老一辈科学家播撒的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他们培育起的名为“东风”的钢铁森林,守护着人民每一天的安宁生活。

当年,这位麻省理工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回到国力尚不发达的祖国,放弃的不仅仅是舒适的生活、优厚的收入,还有许许多多把自己的名字和“人类第一次”联系起来的机会,许许多多让自己的工作写进大学教科书的机会。

UUID: 56bd3fc3-3bbb-4c1c-a56a-38527bd2c82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10-15_五十三载终圆梦:钱学森先生与最早的中国空间站设想.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