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出圈的野生动物就是云南那群亚洲象了,它们一路逛吃,居然从老家西双版纳,走到了从没有分布记录的昆明地界。其实,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在几千年前,亚洲象在中国大多数地方都生存过,只是后来才慢慢退缩到西南一隅的。除了人类影响,气候也是个重要原因。要知道几千几万年前,地球上的温度跟现在可不一样。
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距今2万年前。那时地球正处于更新世冰川期,气候比现在寒冷干燥。冻土带能从西伯利亚一直延伸到首都北京,连华南都是森林与稀树草原交杂的生境。到了距今1.7万年前,地球开始慢慢升温。可等到距今1.28万年时,地球又开始变冷了。几十年内,全球平均气温骤降了2℃~7℃(因研究方法不同略有差异),有些地区短短几年内甚至暴跌了20℃!人们把这一段寒冷期称为“新仙女木期”。
“新仙女木期”结束后,全球气温终于开始慢慢上升,降水也增多了。暖湿气候在距今约8000~4300年前达到顶峰,这就是著名的“全新世大暖期”。当时中国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就是这2℃,让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了亚热带气候。中原地区河湖密布,分布着许多现在只能在热带看到的动物,比如大象、犀牛和孔雀等等。
不仅野生动物生生不息,我们的先民也在这时开始融合。基因证据表明,到距今约4800年前,我国南北方的人群已经大幅融合,与现代汉族人非常接近了。当时的中华大地,到处邦国林立。他们各自为政,谁也没有绝对优势。考古学家将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状态,形容为“满天星斗”。
时间再往下走,地球又经历了好几次温度波动。从史前到战国,既有严寒也有湿热。每次气候变化,都给野生动物和中华文明带来巨大影响。《博物》十月刊的特别策划是“上古野性中国”,其中就讲到了气候与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故事。
本期博物课堂,我们请来了十月特别策划的编辑之一刘阜,请他为我们讲讲上古气候变化的那些故事,感兴趣的朋友记得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