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上班,你最怕啥?通勤,迟到,年会,团建,还是加班?其实提到上班我就怕(划掉,我很热爱工作),我最怕的是开会。知道又要开会时的我丨giphy.com晚上不睡,早上崩溃;早上开会,一整天都崩溃……日会、周会、季度总结会、启动会、策划会、复盘会、分享会……如果说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睡觉,一定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开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长的会,确实给我整不会了。
我曾经有一次,从早上9点半开始开会,一直开到天黑。会议一个接一个,无休无止。终于到了下班时间,一天的会开完了,我才开始工作……感到蕉绿,但我想开了“上班不是最累的,最累的是开会。”上周我们组一个选题会,整整开了4个小时,原本计划30分钟结束。开会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开会本身也成了问题??开会怎么也成了问题本身?比如上个月我们策划国庆项目,拉项目组同事开选题会脑暴讨论创意。
为了方便大家讨论,我提前准备了项目文档发给每个人参考。结果会议刚开始,一位同事发出灵魂拷问:我们这次要讨论什么?我差点当场吐血。提前10分钟看一眼文档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占用大家集体开会的时间??原来不是天下雨了,是你把我整无语了“每个人耽误10分钟,10个人就是100分钟,一节课就没有了……”学生时代经历过的灵魂拷问,我真想甩到他脸上。有人是没准备,有人却是准备太多,表达欲爆棚,说起来没完。
半小时的讨论会,他一个人说了20分钟。此时的我只想在A4纸上手写一个“时间到了!”举在头上。4个小时过去,会终于开完了,每个人都昏昏沉沉,“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啥?”没人记得。然后大家悲伤地发现,没有人记会议纪要……毕竟没人学过速记,单身这么多年的手速也比不上说话的速度。还有一位远程语音接入会议的同事,全程都在不停发问:“稍等一下,你们现在说的是第几页PPT?
”……开会的问题这么多,难道要我们为了解决开会的问题,再开一个会吗?陷入沉思开会问题的百年历史其实开会不止是当今社畜面临的难题,也是一个历史难题,其本质是考验组织的协同作战能力,以及生产力调度问题,最终可以反映到社会整体的公平与效率。如今,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会议,因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会议的推动。
主流的社会学观点认为,完善的议事制度可以规范议事程序、提高议事效率,长远来看可以提高社会公民的普遍素养,有助于“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决策效率,增强决策科学性,完善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换句话说,解决开会问题所需要的议事规则和制度,也是推动整个社会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必要元素。开好会,意味着依照规矩办事,协商议事,从而达到科学决议的效果。
近代议事制度起源于英国,最初在公元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之间,英国出现了议会这一机构形式。此后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研究会议记录的政府人员,他们通过对会议讨论概括经验,形成相关的原则,形成了议事制度的雏形。后来,各方学者从不同程度将议事制度完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议事规则用作了民主议事程序,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此基础上从制度的视角出发,补充和完善了程序民主,奠定了民主践行的基础。
十九世纪初,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发表《杰斐逊议事手册》,标志着议事规则逐渐变得完善。在规则的推广过程中,美国军官亨利·马丁·罗伯特所著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影响重大,已经作为标准手册出现在美国的各种会议场合,成为了很多美国组织的开会法典。书中提到了有关开会的诸多问题,比如不能跑题,先解决最核心的议题;不能超时,设定每个人只能发言n次,每次m分钟等等。这些基本原则成为了日后国际通用的会议规范。
中国对议会制度的学习历史也颇为久远。1917年,孙中山发表《会议通则》,成为最早引入议事规则的国人之一。早在近百年之前,孙中山就对开会的问题有过“吐槽”:“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会议通则自序》丨孙中山故宫纪念馆《议事规则》的目的就在于教人开会,因为孙中山认为开会就是让大家平等地坐在一起协同商议,以此达到程序公正,而这是推动社会民主的重要步骤。
就像《罗伯特议事规则》中也有提到:“离开规则,每个人都自由行事,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让我们把目光拉回来,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或许在于,就算道理大家都懂,但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把这些规范应用到自己的会议之中呢?总不能每次开会前,让大家通读一遍《罗伯特议事规则》……倒也不必比如文章开篇提到的问题,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够解决以上开会遇到的种种问题,简直是每个社畜的福音。
比如,《罗伯特规则》认为一场会议的第一个环节应该是“提议”,所有参会人员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提出来,“提议”一经提出,会议必须予以处理。那么我们在开会前能否也让所有人有一个准备环节,把需要讨论的问题提前收集清楚,每个人有所准备?
比如,会议的讨论环节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发言超时,内容跑题,导致讨论失焦,那么我们能否参考《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建议,提前设定每个环节和每个人的发言时间,比如每个人只能发言n次,每次m分钟等等?比如,一次完整的会议一定需要有完整的总结,方便复盘议事过程,并落实后续的执行,但整理会议纪要实在太麻烦。如果我们期待有一个工具可以自动记录会议纪要,并且智能总结会议重点,会不会太过于理想化?
再比如,如果以上这些功能可以通过同一个产品解决,那开会这件事情会不会被彻底改变?答案是yes。上面所有的功能,都来自于一款最新的开会工具——钉闪会。一个神奇的新生产力工具今天之后,也许妈妈就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开会了。刚刚,钉钉发布了最新的协同产品矩阵,提出了一套办公协作的解决方案。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专门解决开会问题的“钉闪会”。钉闪会这款产品的目标很简单——开好会。
经常把1小时选题会开成4小时的我,收到邀请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接受邀约,并且热心地喊上同事体验了一次。果然是有了“船新”的体验。简单来说,用钉闪会来开会,可以让开会聚焦在解决真问题上面。其他所有会影响开会效率的问题,都可以交给钉闪会来解决。再也不用怕开会了,因为你担心的问题,钉闪会基本都能帮你解决了。以前,我们的选题会动不动就从早上开到中午,午饭结束之后回来继续开。
开完之后没人记得开了什么内容,一个仿佛开了又没完全开的会议。现在不一样了。从收到会议邀请开始,每个人就可以在会议纪要里填写准备素材,包括上次的待办事项进度,还有本次会议需要讨论的议题,相当于每个人做了一次预习。在会议开始前,同事们已经在文档里补充了不少优秀的选题思路。
这要放在以前,只评论区里这些内容就需要讨论半小时,现在竟然在选题会开始前就解决了……会议一开始,我给远在上海的小伙伴共享了文档,并且在他的屏幕上会实时跟随我这边的浏览进度,确保信息零误差。在讲到一个选题创意时,同事直接在共享的钉钉文档里上传了一个脑图,从目标到关键路径,最后到预期效果,顿时思路清晰无比。于是,另一个同事上传了Figma设计稿,还有人竟然直接上传了代码块……画风突变。
没想到开会也卷起来了……当然这种卷我是点赞的,毕竟越丰富可选择性越高,其实不光脑图、流程图、代码块,钉钉文档还兼容音频、视频、地图等40多种格式。30分钟后,选题讨论结束,但是大家又一次发现,依然并没人想记会议纪要……但是我早有准备,打开了云录制,用钉钉闪记把音频一键导出了会议纪要。打开钉钉闪记自动生成的会议纪要,我原本以为只是一份文字记录,但事实证明我想得太简单了。
这份会议纪要不仅包含了音频、视频、文字信息,并且音视频和文字信息的三轴时间轴完全同步,在三个时间轴上任意点击一处,所有信息都会同步到同一位置。会议不仅可以重来,还可以从任何一个时间点开始。
不仅如此,这个结合了阿里巴巴达摩院ASR、声纹识别等语音AI技术的开会利器,已经帮我自动筛选出了会议关键词,方便快速搜索定位,可以说是非常贴心和人性化了……亲测体验,原本要3小时的选题会,第一次被我们压缩到了30分钟。看看时间,还不到10点半,感觉忽然多出了好多时间,一时竟然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让开会回归开会30分钟的选题会结束,我和小伙伴们用节省出来的时间聊了下感受。
一个小伙伴说,的确有一些特色,但好像用别的产品也可以实现,感觉钉钉只是整合起来,更方便了一些。“只是整合起来”,是这样吗?也许从表面上来看的确如此。不管是钉钉文档,还是闪记、闪享,好像这些功能我们之前都使用过,只是被钉钉集合到了一处。但是,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所有协同办公产品应该做到但没有做到的事情吗?于是我们又多想了想。那些“应该做到但没做到”的事情,也许才是决定成败的魔鬼细节。
我们的确已经有了支持在线会议的软件,有云文档软件,也有速记转录软件,但是,我们开会的效率并没有因此提高。就像一家企业在越来越大之后,招到的人才越来越多,但是带来的效益却并没有线性增长,有时反而是带来了负增长。钉闪会这次所做的事情,或许不是简单的整合,而是从开会这件事的出发点,重新去思考怎么做协作工具。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把产品对人的帮助发挥到最大程度,解放人的生产力。
由此,我们也可以重新审视下“开会”这件事情。开会不是为了聚齐一堆人,然后漫无目的地讨论,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最后什么事情都推动不了。这只是让每个人用虚假的努力,欺骗自己已经做出了贡献。不是这样的。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处理具体事项,必需充分的准备,高效的讨论,以及明确的待办事项和具体的责任人。这才是每一个会议的出发点。
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前面也说到,开会只是工作中所有难题中的一个,开会其反映了一个组织和机构,最基础的协同作战能力和专业性。商场如战场,会议室就是一个缩小的作战单元。一个不管多大的项目,都可以拆解成一个又一个会议,靠会议来拉通资源,推动进度。同样,一家不管多大的公司,都需要靠提高单点的协同作战能力,来赢得长远的战役。
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台放在会议室的计时器,钉闪会也不仅仅是解决开会效率的一款生产力工具,更是代表了一种工作的方式,那就是工作应该删繁就简,人的精力应该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本身,使得企业和员工的生产力尽可能发挥到最有价值的地方。让每一个人,真正发挥出“人”的价值,每一个团队,释放它的生产力。如今各行各业都在讲求“降本增效”,具体做法各不相同。也许答案并非一定要靠降低福利、裁员减人。
其实让每一场会议,每一次细碎沟通的效率提高一点点,让每一个人多出一些时间去解决重要的问题,或许很多发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