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源性猝死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脏骤停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因此,心源性猝死救援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但是,很多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导致专业医务人员往往无法在抢救的“黄金时间”赶到现场。
由此,一种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开始在公共场所配置推广,正确掌握AED的现场使用方法,对提高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当心脏不能有效收缩、失去动力时,患者3~5秒就会眼前一片黑暗,8秒钟就会因为脑供血不足而失去意识,15秒钟就可能出现类似癫痫样的抽搐。如果不及时干预,持续4~8分钟以上即可因缺氧而使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害,随即很快死亡。即便侥幸心脏恢复跳动,也可能导致其他多器官组织的损伤,留下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心脏骤停后,患者一般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呼叫没有反应。一旦身边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在4分钟内现场有人能立即呼叫急救系统,同时立即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最好先借助AED进行早期电除颤,可使急救成功率提高3倍,患者生存率可提高到50%以上。
临床急救实践表明,AED在抢救心跳骤停患者时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我们知道,心肺复苏只能保证心脏继续泵血,但很多情况下,心脏不正常工作是因为室颤所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早期有85%~90%是室颤,而使用AED电击,可以让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终止,之后再通过心脏高位起搏点重新控制心脏搏动,从而纠正心脏的电紊乱,使心脏恢复跳动,极大地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这就是AED被称作“救命神器”的原因。
AED最大的特点是使用者无需具备专业背景,只要稍加解释一般人即可掌握使用方法。学会使用AED不仅是掌握一种急救技能,更是形成一种急救新观念——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
操作AED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开机。患者仰卧,AED放在患者耳旁(在患者一侧进行除颤操作,方便安放电极,同时可另有一人在患者另一侧实施心肺复苏),打开电源开关,按下电源开关或掀开显示器的盖子,仪器发出语音提示,指导操作者进行下一步。
第二步,贴电极片。开机之后可以看到AED里面有电极片,迅速把电极片粘贴在患者的胸部。电极片如何贴,根据不同AED的型号,上面会有具体提示,大家一看就明白。比如,有的仪器要求一个电极放在患者右上胸壁(锁骨下方),另一个放在左乳头外侧,上缘距腋窝7厘米左右。
贴电极片时,若患者出汗较多,应事先用衣服或毛巾擦干皮肤;若患者胸毛较多,会妨碍电极与皮肤有效接触,可用力压紧电极,若无效,应剃除胸毛后再粘贴电极。在贴电极片时,尽量减少心肺复苏的按压中断时间。
第三步,等分析。将电极片导线插入AED主机,AED会自动分析患者是否需要进行电除颤,分析需要5~15秒。此时,急救人员和旁观者应确保不与患者接触,以免影响分析结果。AED分析完毕后,如果患者发生室颤,仪器会通过声音报警或图形报警提示需要予以电除颤;如果不需要除颤,AED是不会做出提示的。即便我们错误地点击了除颤键,仪器也不会放电,所以AED是一个非常安全的抢救仪器。
第四步,电击。按“电击”键前必须确定已无人接触患者,或大声宣布“离开”。当AED分析出有需除颤的心律时,电容器往往会自动充电,并有声音或指示灯提示。电击时,患者会出现突然抽搐。第一次电击完成后,立刻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电极片须一直贴在患者身上,每两分钟左右,AED会再次自动分析心律。
需要注意的是,心肺复苏与AED的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跳骤停患者最有效的抢救手段。简单来说,AED在第一次放电之后,如果患者没有恢复正常的心跳,仪器会在两分钟之后再次自动识别是否需要放电,在此期间,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另外,电极片不要中途摘下,须一直贴在患者身上,直到患者脱离危险或专业急救人员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