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又到了鸟类迁徙的时候,各种体型的候鸟迈出了迁徙的脚步。相对于观察那些喜欢藏身于灌丛林木中的小鸟,我更喜欢欣赏晴空中那一排排飞过的大雁。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大雁的描写,但如果不观鸟,是万不能体会到文字中所描写的场景的。我曾在一些深秋的日子,站立于广阔的田野上,仰望头顶飞过的雁阵。一排排整齐的大雁,伴着一声声略显“悲伤”的叫声,以很低的高度掠过头顶,那种震撼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人们常说“大雁”,实际上这并非一种鸟的名字,而是一类鸟,也就是说有很多鸟都被我们称为大雁,主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的几种鸟,如鸿雁、豆雁、白额雁……还有今天要聊的灰雁。灰雁是诸多大雁中外表相对平平无奇的一种,它没有鸿雁颜色分明的颈部和黑嘴,也没有白额雁、豆雁那样明显的白斑和黄点。灰雁识别的要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颈侧倾斜的丝状羽纹,另一个是肉粉色的嘴和腿。
我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最怕的动物不是村里散养的狗子,而是老乡看家的大鹅。鹅凶起来连狗都要绕着走,它的攻击是海陆空全方位的:地上追、水上追,急了还能腾空追,一只还能叫来一小队一起追,每次遇到村里的大鹅小队,我都像狗子一样,绕着走。家鹅的这种强烈的领地意识和围攻的习性,继承于它们的野外祖先——雁。
说起灰雁,就绕不开一位为与灰雁有很深渊源的动物行为学大佬——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1903~1989)。他在30多年的时间里,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灰雁的观察与研究,将灰雁的生活史以科学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归纳出了灰雁的行为模式。这些灰雁的行为和社会结构最终呈现为一部完整的著作《雁语者》(Hier bin Ich, Wo bist Du?)。
1973年劳伦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动物行为学的开山鼻祖。
我读过《雁语者》这本书,在书中劳伦兹强调,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学研究,其一切的起点都是观察。我很钦佩劳伦兹能够在那么长的时间内,一直做到细致的观察和完整的记录,并且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些事情听起来很简单,但坚持做却非常难。现在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一直坚持观察和记录一类动物?在野生动物相关的领域,还有太多值得探索的未知,劳伦兹与灰雁之间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