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连灰都有人当宝贝收集!现代人类的收藏爱好我已经看不懂了。世界上有人收藏邮票、标本、不倒翁,还有人热衷于收藏乐器里的灰尘球。乍一看像一盒子屎壳郎的杰作,从本质上来讲,它们就是一团灰。但是从出身上来讲,这些卷着毛的灰尘球诞生于名贵的乐器内部,而非随处可见的窗台或者电脑桌。不平凡的出身让灰尘球“子凭母贵”,身价不凡。
这些躲藏在乐器中的脏兮兮的小毛球被称作音球(Tone Balls),是由琴体周围积聚的灰尘滚动凝结而成的,是一把制作精良的乐器内部振动的结果。从概率角度来讲,几乎很少有人知道那些价格不菲的乐器中,会有这么一团东西。而对于乐器制造者与修理师来说,它们称得上是老朋友了。浮尘与毛发,这些小家伙通常出现在一些小音孔的乐器中,比如:小提琴、大提琴等。
如果运气好,在其它乐器中也能找到音球,例如少数的吉它和贝斯,但几率远没有前者高。音球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起初这些污秽是挂在琴身内部的某个角落上的,呈絮状。然后随着灰尘增多,其中的一些就变松动了,脱离了内壁开始四处移动,在滚动过程中逐渐变成了球体。至于这些音球的成分构造,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组成音球的可能是灰尘,可能是头发,可能是残留在琴体内部的树脂,也可能是某位乐器主人身上的旧毛衣掉落的毛……每一颗音球,都彰显了这把琴的主人的生活环境与练习状况。比如这个演奏者常年穿着灰色毛衣拉小提琴,那么这把小提琴“生”出来的音球可能会与毛衣同色。再比如这枚橙色的音球,根据收藏者分析,这很有可能是演奏者当时经常穿的毛衣的颜色。毕竟大多音球的颜色都是灰色褐色,这种橙子一般鲜亮的颜色极为罕见。
音球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圆乎乎的球体,也有不规则的绒团。这些形状除了与它们自身的滚动路径有关,还与乐器的质量挂钩——乐器越好,音球就越紧。比如,拍卖价格高达百万美元的瓜达尼尼的小提琴,堪称琴中瑰宝。它的音球就编织得极为紧密,整个毛团子圆乎乎的,呈紫色,直径约13毫米,差不多是成人食指的一个指节那么宽。对于收藏家来说,这些音球不需要是规矩的圆球体。
比如这颗音球,一眼看上去有些像网友做失败了的羊毛毡,它自由生长的外观是因为有一大片树脂粘在了上面。虽然没来得及形成一颗圆滚滚的球,但它已然足够拥有魅力了。正是每一颗音球的独一无二,才点燃了收藏者的热情。收集音球的人总会慈爱地注视着他们打理好的灰尘毛发,然后向大家分享各种与音球有关的故事。有趣的是,各种故事的版本并不相同,乐器主人对音球的感情也不同,甚至有人相信这些音球会招来灾难。
尚在18世纪时,有的演奏者认为这些音球的存在是厄运的象征,他们会用眼镜蛇来祛除这些音球,祈求好运重新降临。还有一部分演奏者,则是迷信音球是乐器的守护神。这群人不让修理师清除这些音球,他们认为,正是这些球赋予了他们所钟爱的乐器柔和而丰富的音色,如果擅自把音球拿出来,很有可能扼杀掉自己乐器本有的声音。
如果实在忍不住,很想看看自己乐器里的音球,他们会去找专业的乐器制造师或修复师,用相机的微距设置拍下自己乐器内的音球照片。小提琴的琴体内部,由修理师帮忙拍摄的音球正躺在里面。面对音球,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毫不在意。这群不在意音球的乐器主人,会在把这些灰尘清理掉。那些被取出来了的音球就成了一些人的收藏品。对于音球收藏者来说,如果有幸从已经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董乐器内清出来音球,那简直是无价之宝。
毕竟这种需要时间累积的藏品,拿出去一个,就少一个。有位乐器修理师,借用工作之便近水楼台先得月,把客人们不要的音球一一收藏了起来。这些音球因为一些特性因为封存了一段时光,而变得弥足珍贵。不过,乐器种类千千万,既然有人收集小提琴里的灰尘,那不知道有没有人收集管弦乐器内部的残留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