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周里,我们用三篇文章深入剖析了内驱力:内驱力与外驱力的区别,培养内驱力的三大核心要素:“自主感”、“胜任感”和“情感联结”;以及培养内驱力切实可行的三步大法。但令我们意外的是,很多读者留言,表示自家娃非常畏难,甘作咸鱼,只想躺平。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发现很多父母,当着当着就把对孩子的期望当成了底线。
而如果误将期望当做底线,就会情不自禁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长期大量使用外驱力来干预孩子的生活。而孩子也会认为大人的底线非常高,而自己的能力太弱,根本满足不了这样的底线,他们就会习得性无助,放弃努力、放弃挣扎,能躲就躲、躲不了就变成咸鱼,任你摆布。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果仁妈今天的文,非常非常值得认真阅读,它会带你认真思考、重新审视你的育儿底线,而这可能会对你的育儿之路起到地覆天翻的作用。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上面的类似情况,需要跟孩子亮出“底线”。底线是家长针对孩子的行为而设置的一张安全网,是给予和剥夺对孩子个体尊重的一条边界,也是内驱力和外驱力的一道界限。
当孩子触碰到了底线,就意味着你绝不能容忍Ta再进一步,无论是出于对她的保护(比如威胁到生命健康安全)、还是出于对你自己的考虑(比如自己身心不能承受),你都要在这个时候夺过孩子的主动权,暂时放弃对孩子个体的尊重,代替她做出选择,用外驱力强制让她回归安全网之上。
我们大力提倡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玩耍,都是建立在家长提前想好、明确自己底线的基础上。只有提前设置好底线,拉好安全网,才敢放手让孩子去自由探索。
设置底线的原则,就是要权衡利弊——如果没有这层安全网,孩子会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这就好比医生给病人开某种药物。药物见效很快,但是副作用也很大。只有我们判定利大于弊,而且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的时候,我们才会去开这种药。
在设置底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1. 混淆了底线和期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所谓期望,是我们对孩子的一种预判和估计。比如,父母二人一个是清华毕业的,一个是北大毕业的,他们对孩子的学术能力就会有所期待,觉得自己的孩子再怎么样也能上个985高校。
如果他们的孩子最终连211都没考上,这对他们必然是一个打击,因为这打破了他们的“期望”,但是这未必打破了他们的“底线”。
从底线的角度来说,大概只要孩子身心健康,生活不要太难过就好了;甚至有一天,如果孩子生了重病,他们的底线也许就变成孩子只要还活着就好了。作为成年人,一般来说,我们在心底深处,能明白底线与期望的区别。但是在行为上是否分得清楚呢?
这有几个例子,你可以来测测——1. 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很高,希望孩子保持班级前三,结果这次期末考试,孩子掉出班级十名开外。家长非常生气,忍不住打了孩子一巴掌。请问:你认为这位家长的底线和期望分别是什么?有什么问题?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从行为上来看,家长剥夺了对孩子的尊重,强行介入,实施惩罚,所以家长通过自己的行为,明确地告诉孩子,你打破了我的底线了,我的底线就是绝对不能考到十名以外,甚至三名以外也不行。但这位家长心中,是否真的认为自己的底线被打破了呢?如果孩子因此认为自己难以持续满足家长的底线,因而走了极端呢?
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往往会超越孩子的能力水平,因为望子成龙似乎是家长的天性,而且这种期望既正常也无害。但是如果我们误将期望当做底线,就会情不自禁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长期进行着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大量使用外驱力来干预孩子的生活。就像我们之前比喻的,底线就像见效快,但副作用很大的某种药物的处方,如果把底线设得太高,大量使用,副作用很快就会显现出来。
育儿其实不难,更不贵,但是它需要很多很多思考,需要挖掘自己深处的秘密,从而与自己进行和解。如果有一天你完全看清自己所有的底线,对育儿的底线,对自己的底线,你会感到一切都很轻松,都是那么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