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场为期三个多月的全民关注的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终于告一段落了。在庆幸大象回归栖息地的同时,我们也不禁疑惑,为什么这次云南亚洲象要北迁呢?其实,无论是亚洲象还是非洲象,都有长距离迁移的特性。迁移有助于它们寻找新的觅食地和栖息地,也有助于种群间的基因流动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生存。历史上,亚洲象曾经遍布我国黄河流域至云贵高原的大片区域,对它们而言,迁移是一种正常的行为。
迁移有助于野象寻找新的栖息地和开展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而且大象智力很高,对于迁移的路线能够形成记忆地图。它们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强,随着云南野象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野象扩散与迁移将十分常见。目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及临沧等地。本次北迁的亚洲象就来自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为核心的亚洲象分布区。
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法定范围全部为国有林,当地管理部门一直以来严格按照保护区条例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自2016年开始,云南省林业部门就开始规划亚洲象国家公园,为这一物种的长远保护进行科学规划。结合历史研究发现,该片区的亚洲象一直有迁移扩散的习性。
从1995年开始,5头亚洲象就向北扩散至普洱市思茅区一带;另有两群约32头大象迁移到思茅区的思茅港和六顺镇,在景洪和思茅之间来回活动;2005年又有13头大象向西扩散至澜沧县,如今在勐海县和澜沧县之间来回迁移;去年以来,一个大象家族自勐养南下进入勐仑,目前停留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附近。野生动物进行长距离迁移取决于景观和环境条件的连通性。
靠近林缘的农田地带为迁移的亚洲象提供了食物能量,是它们进行迁移的关键。本次的15头亚洲象一路北上至昆明,畅通无阻地进行新栖息地的探索,也归因于沿途一些恢复起来的森林以及农田补给,当地政府和各部门一路为沿途居民和亚洲象“保驾护航”,为减少人象冲突提供了保障。这次大象北迁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象群数量增加,导致各种衍生问题的出现。不过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动物保护的成效——大象种群的数量正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