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是因为太懒?弱者活该淘汰?说这种话的人心理有“病”

作者: 此木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1-09-12

文章探讨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思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指出这种思想源于个体的不健康心理特质,如冷漠市侩、低宜人性等,并可能导致职场腐败和不良社会风气。文章强调合作和关爱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反对过度竞争和极端个人主义。

如果你经常上网,你可能也看过这样的言论:残疾人就别出门了吧?净给别人添麻烦,弱势人群直接淘汰。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强者生存,享有更好的资源权益,弱者淘汰。这就是这个社会的规律所在。穷人都是因为太懒,不努力读书,不努力工作,活该穷一辈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社会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有那么多平等。这几条言论有个共同点:慕强凌弱。抱有这种观点的人,一般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主张之一就是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被筛选,适应环境的成功种族得以延续,不适应环境的失败生物会被淘汰。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这种优胜劣汰的法则也运用于人类社会。

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视竞争优于合作,他们将自己所处的社会理解为一个像原始丛林般充满着弱肉强食和生存竞争的战场,每个人都自私地想方设法成为食物链的顶端,失败者只有被抛弃的命运。不可否认,这些鼓吹慕强思想并且希望淘汰弱者的人群,往往能凭借自己的手段在竞争中获胜,可这种特质究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还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变态呢?

一项来自波兰的新研究发现,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具有相关性的人格特质确实是负面的。他们测量了人群对“丛林竞争信念”的认可度,并将它和人的各种人格心理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性格本身就比大部分人更加冷漠市侩。研究者用到了“人格黑暗三角(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理论,这个理论的心理模型有三种人格特质,分别是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心理变态。

他们发现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具有明显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意味着他们将他人视作达成个人目的的工具,而不是和自己平等的存在。

另外,经典的“大五人格(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测试也发现,这类人大多具有偏低的宜人性,意味着他们比正常人更加不好相处,更少信任他人,更少利他行为,更多地做出破坏社交关系的行为,共情能力堪忧。所以研究人员下了一个结论,慕强凌弱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其实拥有的是一种功能失调的、不健康的心理。

除了上面两种人格特质外,这项研究还测试了样本人群的依恋模式——每个人和他人进行人际互动的基本心理模式。依恋模式在婴幼儿时期就建立而成,主要由个体和养育者的互动方式决定,一旦形成之后就会影响一生,很难在成年之后改变。这项研究发现,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倾向于具有“恐惧型”依恋模式——他们既回避他人的关心,也害怕自己被他人拒绝,对于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存在恐惧感。

虽然这项研究显示,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念对于个人来说,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幼年经历,也就是具有个体意义上的合理性,但这不意味着社会应该默许甚至推崇这种思想。同样于今年发表的来自布达佩斯大学的研究[2]发现,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念显著相关的“人格黑暗三角”特质可以预测职场中的腐败行为。

尤其是前文提到的,将他人视为自己达成目的的工具的马基利维亚主义人格特质,很可能会带来不道德的职场行为,使人倾向于使用不公平的手段获利。

社会达尔文主义间接带来的不止有职场腐败现象,还有种种不良社会风气,其问题本质其实是过度竞争和极端个人主义[3]。在内卷的社会里,人人渴望成为金字塔顶端。评判标准单一,而筛选标准被不断抬高,由此引发更强的被淘汰的焦虑感。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自危,人人努力,可实际的收益并没有增多。极端个人主义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内涵之一,在丛林法则的世界观里,人和人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人性都是自私自利的,损人利己被视为合情合理,这让深陷其中的人们错失了大量本可以通过合作达到共赢的机会,把本可以共同协作的生产推向了“零和博弈”的内部厮杀。

人类社会之所以走到今天,合作和关爱的重要性绝不低于竞争。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很多举措,比如关爱弱势群体、强调公平和平等,对良性发展极其重要。现有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一个“非丛林”的社会可以比丛林社会更幸福、更高效。

UUID: f52d6e1d-974d-4d21-9f16-3baf42a6a19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1/2021-09-12_穷人是因为太懒?弱者活该淘汰?说这种话的人心理有“病”.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