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是社会的大事,也是家庭的大事。中国人自古就十分重视生育问题,但是不同时代人们的生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传统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多子多福”。无论是年画里的胖娃娃,还是婚礼中洒满大枣、花生、桂圆的喜床,都是希望能够多生育孩子。同时,为了表达对孩子的重视,围绕孩子的出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孩子的顺利出生是一件大喜事,看着婴儿稚嫩的脸庞,全家老少都沉浸在幸福之中。为了庆贺喜得贵子,人们早早准备妥当,红色的新衣、“洗三”用的大葱,甚至满月酒都要早早准备好。
孩子的出生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但是古时人们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方式有所区别。《诗经·小雅·斯干》记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意思是生了男孩,睡在床上,穿上衣裳,玩弄玉璋;如果生的是女孩,则睡在地上,穿上抱衣,玩弄纺线锤。因此,古人又把生男孩称为“弄璋”之喜,表示尊贵;把生女孩称为“弄瓦”之喜,表示卑顺。
孩子出生之后,要在自家门外悬挂新生儿的诞生标志。诞生标志一方面向外人提示产妇和婴儿的住所,防止不知情的人贸然进入,影响产妇和孩子的安康。同时,也提醒一些特殊的人自动回避。
新生命诞生之时用象征物加以标示,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传统。《礼记》中记载:“子生,男子设弧於门左,女子设帨於门右。”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孩,就在门左挂弓,后来称生男孩为“悬弧”;如果是女孩,就在门右挂帨,帨就是佩巾。
到了第3天,要举行庆贺仪式。古礼规定,男孩出生3天的时候,要把孩子抱出来举行射礼,“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在古代,射礼对男子来说十分重要。孩子出生的第3天举行射礼,用箭射向天地四方,寓意男子将来有志于治理四方。在民间,这一天的仪式活动又称为“洗三”“洗三朝”“三朝”,目的是洗除污秽,使其清白做人,也能让小孩子增加胆量,增进健康。
“洗三”的习俗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当时的主要仪式是给婴儿洗澡。在唐诗中,有很多洗儿诗。白居易诗云:“洞房门上挂桑弧,香水盆中浴凤雏。还似初生三日魄,嫦娥满月即成珠。”可见,男孩出生后在门上挂“桑弧”,还要用“兰汤”“香水”沐浴。对于用什么水给孩子洗澡,孙思邈说“儿生三日,宜用桃根汤浴”,桃根汤即用水将桃根、李根、梅根煮沸,去渣,再给婴儿洗浴,这样可以“去不祥,令儿终身无疮疥”。
另外,唐代洗儿时,前来贺喜的宾客要给新生儿准备一些铜钱用来祈福,称为洗儿钱。如果是皇家或者是高官之家举行洗儿,往往要赠给宾客洗儿钱。洗儿钱是一种特制的喜钱,上面常有“长命百岁”“多子多孙”等字样。
两宋时期,人们都很重视“洗三”。梅尧臣老来得子,三日洗儿时,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都去祝贺,但他们都没有带礼物,而是一人一首“贺洗儿诗”。梅尧臣答谢时也不发洗儿钱,同样是以“洗儿诗”相酬。
在北京雍和宫的法轮殿“五百罗汉山”前,放着一个精美的“鱼龙变化盆”,据说,清代乾隆皇帝出生3天曾用它洗过澡,所以又称为“洗三盆”。在普通人家,“洗三”仪式也很隆重,通常要邀请一位“福人”主持。“福人”通常是老太太,她将婴儿放到水中,边洗边念:“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腚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洗完后用大葱在身上打3下,嘴里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邪魔。”
丰富多彩的庆生仪式背后凝聚了家人对孩子无限的关爱,人们希望通过隆重的庆生仪式护佑孩子健康成长,也期待孩子能有美好的人生。现在,人们同样期盼新生儿的到来,但是孩子的到来无疑会增加家庭负担;我们相信,未来通过生育政策的优化和相应支持措施的落实,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会逐渐减轻,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定会被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