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今天隆重开奖啦!和往年一样,果壳第一时间带来了颁奖回顾和解读。你正在观看的这篇文章,是对本届昆虫奖研究的介绍;如果想看今年所有奖项的总结,请戳这里:2021搞笑诺奖合集;如果想看更多奖项的详细介绍,请点击上方的“#搞笑诺贝尔奖”话题专辑,即可找到。
从人类把探索的脚步从陆地伸向大海的那一天开始,蟑螂就跟着我们上船了。船上的蟑螂基本没有大只会飞的,大部分是以繁殖力强生命力旺著称的德国小蠊,从堆放粮食的仓库到大小厨房,从餐厅到船员宿舍,有食物的地方都能看到一个棕色的影子匆匆爬过。几百年过去了,人类造船的技术突飞猛进,唯有蟑螂仍是海员们的心头大患。
昆虫学家一直把防控船上的德国小蠊当作重要课题,比除掉船上的德国小蠊更难的是控制潜水艇上的蟑螂。相比普通舰船,潜水艇上的生存系统更封闭,在某些情况下,连艇内的空气都需要经过净化后重复利用,因此,会在空气中缓释有毒物质的杀虫剂就不能再使用。核潜艇如果不幸遭了蟑螂,一般会灌注二氧化碳,同时配合使用残杀威药饵(一种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虫剂),柴油动力的潜艇还会再加上3%浓度的马拉硫磷药液。
这些方法都有缺陷。灌注二氧化碳的“窒息疗法”虽然有效又环保,但浪费时间,成本又高,还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杀虫人员上手操作;马拉硫磷一度杀虫效果很猛,但70年代,潜艇上逐渐出现了耐药的蟑螂,在用药后立刻春风吹又生;药饵在蟑螂爆发的初期管用,但蟑螂一旦开始大规模繁殖,药饵就只能给它们塞牙缝了。
昆虫学家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目前为止,没有安全、实惠、有效的潜艇杀蟑技术出现。曾在美军舰船上服役的一位军医在日志里写到:“要把蟑螂灭绝,我想到的大概只有同归于尽的办法,要么船沉了,要不就是把船烧了。听说和我们同型号的舰船厨房起火,烧光了之后重新装修,从此就看不到蟑螂了。”然而昆虫学家们没有就此放弃。
获得本次搞笑诺奖的美国海军病媒控制研究所(Navy Disease Vector Ecology and Control Center)的昆虫学家John Mulrennan, Jr.,Roger Grothaus,Charles Hammond和Jay Lamdin为了找出有效的灭蟑螂配方,在八艘潜水艇上进行了杀虫实验。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实验期间被试潜艇的所有舱门、抽屉、柜子全部打开,所有换气设施被关闭。实验时,潜艇上预先喷洒了除虫菊酯(蚊香里的有效成分)和胡椒基丁醚(常用的农药增效剂)的混合药剂,先把蟑螂从窝里逼出来。实验的结果喜忧参半。
喜的是敌敌畏确实很管用,在前七艘潜艇上都取得了97%以上的杀灭率,忧的是实验暴露了潜艇上的真实卫生情况,5号潜艇和8号潜艇实在是蟑螂成灾,在数蟑螂时都出现了“TN(too numerous)”的情况——意思是蟑螂太多,实在数不清到底死了几只。其中八号潜艇的情况最为特殊。
“尽管已经打开了所有封闭区域,但在清点蟑螂数量时,我们在一个船舱的夹缝区域发现了将近50只躲起来避难的蟑螂,”研究人员记录道,“这五十只蟑螂一举把药液的杀灭率降低到了75%。”相比之前常用的二氧化碳消杀法,这种“先把蟑螂逼出窝再杀灭”的新方法成本更低,更安全,在四小时内就能完成全套流程。为了表彰这些科学家对潜艇杀蟑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特颁发搞笑诺贝尔奖生态环境奖。但我们与蟑螂的缘分远未在此终结。
早在人类出现前3亿年,蟑螂就已经活跃在大地上了,也许我们用来对付蟑螂的这些技巧只不过是为它们的进化添砖加瓦。我们不会彻底战胜蟑螂,更大的可能性是,等我们的物种终于变成历史里的烟尘,蟑螂仍会屹立在地球上,在人类文明的遗骸里寻找下一顿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