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测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如何更高效地开展火星探测也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火星无人机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方向之一。近日,记者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了解到,早在2019年,中科院相关团队就已针对火星无人机开展预先研究,经过为期两年的研制,日前自主设计研制的火星无人机原理样机预研项目已通过验收。
2016年1月11日,我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并计划在2020年左右通过火星卫星、火星着陆器、火星车天地联合探测火星。这个消息让中科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卞春江产生了一个新想法。他分析,火星车在复杂的火星地表行驶时,可能会存在行驶受限制、前进速度较慢、探测范围较小等问题。
2019年3月,基于实验室在飞行器、电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基础,卞春江提出“火星无人机”构想并申请了北京市科委的空间科学国家实验室培育项目。同年6月,项目正式立项,名为“火星地表巡飞光谱探测关键技术研究”。卞春江介绍,按照火星无人机的设计能力,在一次飞行中,它可以完成半径几百米范围的火星地表成像,快速、精确掌握火星车周边地形和地表物相关成分信息。
在位于空间中心的实验室,记者见到了这架火星无人机原理样机。与人们平日里看到的有4个螺旋桨的方形无人机不同,火星无人机骨骼清奇。它的“头”上有两根平行的、各1.4米长的螺旋桨,螺旋桨的下面有四条机械“腿”,还有一个等待包装起来的四方形“肚子”,“肚子”里可以安装作为“大脑”的计算机及电池等单元。
前不久,火星无人机预研项目通过验收,预研项目被评价为“为我国后续火星探测提供可能手段”。卞春江表示,通过火星地表巡飞光谱探测系统原理样机研制与环境模拟测试,研究人员已验证相关技术的可行性。但是,卞春江也直言,火星无人机“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