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对农民来说意味着希望。前几年,我为完成一个国际履约项目,到了河北省满城县。根据《蒙特利议定书》要求,这个国际履约项目的目标是淘汰一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叫做甲基溴,并用其他的物质替代它。执行项目过程中,我们经常与当地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我也越发意识到,农民非常珍惜他们那一块有限的土地。
一亩地是全家生活的希望。我认识了一位农民,叫李保田,他的身体不太好。他对我说,他这一亩地的温室要承担全家一年的花销,其中就包括供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这一块并不太大的土地关系着农民的生计,所以他们希望这地能高产稳产,这也是我的责任所在。
我们的工作之一是保障作物高产和稳产,解决高附加值作物不能重茬种植的难题是我们的关注重点之一。有很多的作物,比如三七,种植收获一茬之后,15到20年,甚至30年都没法再重新种植,即使强行种植,栽种下的三七也都活不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生姜也有类似的情况。生姜也不能连作,否则会减产20%到40%,严重的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
土壤也有“传染病”,土传疾病也是我们致力于攻克的难题。有些病菌传染性很强。当我们从一块生病的土地走到一块健康的土地时,病菌也跟着带过来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管理很严格的农场,去不同的土地都需要重新换鞋套。
有一种常见的病菌,青枯菌,它的传染性超乎我们想象。我们拿过携带青枯菌的病株后,去洗手,洗手的水流到健康的生姜地里面去,也会使这些生姜得病、死掉。还有根结线虫病,这几年也越来越厉害。一个村常常共用一个旋耕机。所以,整个村子的地里的作物都有可能染上根结线虫病,产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农民也希望使用经济、有效的农药产品,但很多产品防治土传病害效果不佳。病急乱投医,面对可能颗粒无收的土地,农民各种方法都去尝试,但这样往往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有一种传统解决土传疾病的办法,叫“客土”,即把种过作物的地里的土运走,再把其他地方的土移进来。虽然目前客土已经机械化了,但农民需要承担的成本还是很高,而且在有些地方还面临一个问题:没有土可换。
土传病害会给土地造成很多问题。作物不能连作对作物产量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土传病害。土传病害不仅对作物产量造成很大影响,而且也很难治理。是否存在一种技术,既可以杀灭土壤中这些病原菌、病虫害,也可以进行秸秆还田、打破土壤的板结,较好地解决高附加作物的重茬种植的问题呢?
经过20多年的研究,我们研发了一种土壤熏蒸消毒技术。不同于传统方法要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发生了病害再防治,我们这项技术是“防患于未然”。在作物种植之前,我们采用熏蒸剂或物理方法杀灭土壤中的有害生物。作物在无病菌的土壤中生长,可以减少或无需喷施农药,作物也生长得更加健壮。而且,这项技术还有一个很不错的优点——没有农药残留。
我们的土壤熏蒸消毒技术有一些创新,包括混土施药技术、注射施药技术、滴灌施药技术、火焰消毒技术、分布带施药技术,还有胶囊施药技术。也有一套成熟完善的从前期病害快速诊断到中后期管理的全生育期标准化的防控技术体系。
但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到田地,还会遇到很多挑战。毕竟,我们的农户不一定会接受我们的技术。技术的采纳涉及很多因素,其一便是农民对科研人员的信任。我当时跟一位农民推荐我们的土壤熏蒸消毒技术,同时向他介绍怎么保持种苗无病、怎么样去喷沟等等。他担心有损失不敢尝试,也不想改变他所信任的技术。他拿出一个产品给我,告诉我他过去都是用这个套餐,效果很好,所以他打算继续使用这个产品。
我一看农民坚持使用的套餐包装上的人竟是我自己。我拿过套餐仔细看了一下,发现包装上印着我的照片和名字,这也成为农民信任我的敲门砖。我就跟他商量,一半土地用套餐做,一半用我们的新技术做,两种进行比较。最终采用我们的新技术的那一半作物生长非常好,农民也愿意使用我们的新技术了。
除了农民的信任,技术的可靠性也十分重要,毕竟关乎农民的生计,意外的代价是巨大的。
刚才讲过的那个国际履约项目,我们处理的作物是草莓,当时一亩地的收入是三四万块钱,一下子要实施一万亩地,总产值三至四个亿。项目万一失败了,我真的赔不起。那时候,我每天都睡不着觉,经常跑到地里去看,生怕出了什么问题。当我从几亩地的小试到上万亩的大面积生产应用时,我感到了巨大的风险和压力。还好,几个生育期后,这一万亩地的草莓,除非极个别的地块出了问题以外,99.9%是成功的。
我们和农民也不是单向的教与学,而是互为师生的关系。像是农民发明的种姜机、自动施肥机、埋土机等,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们教农民浸种以后,他们又发展设计了浸种机,对我们的技术进行了完善、补充。
有一位叫王麟猛的农民,他曾经是一个公务员。他看到我们的技术能解决三七不能重茬种植的难题后,就辞职创办了七麟三七公司,成功地种出了三年三七,甚至四年的三七。种出的三七的各种检测的指标都远优于国家标准。现在,王麟猛七麟三七公司为其他三七种植户提供土壤熏蒸消毒技术服务,每年重茬种植三七已达几千亩了。
王麟猛自己种植三七成功以后,吸引了很多农户又回到文山种植三七,带动当地很多农民致富。我再讲一个故事。于玲是一个种姜的农民,当她的姜不能重茬种植时,她听说我们有这个技术后很感兴趣。她拿出的两亩地,使用我们的技术后,这两亩地的姜都长势喜人。她凭两亩地就能挣到10万元。她过去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第二年,她就租了5亩地,这次挣了25万。她也因此买上了房子,在当地也轰动了。
后来她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包了300亩地。她告诉我,她每年的收入有七八十万元钱。我觉得非常不错。于玲的带动作用很强,2010年,他们那里生姜的产量是5000到7000斤;到了2020年,露地的生姜产量可以到7000到1万斤,大棚可达到1万到18000斤。莱州的生姜种植面积也从10年前的7000-8000亩,发展到现在的10万亩。
这十多年来,于玲每一年都会告诉我“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这项技术改变了于玲的生活轨迹。我也希望她也能去帮助更多的人。我和于玲说:“你是不是也可以带动更多的人致富,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她也非常乐意。所以其他农民提出的一些生姜种植上的问题,我会让她去帮忙解答。
这项技术在山东省安丘市应用最多。十多年前,安丘市还是山东省的一个贫困县。当时我去安丘,感觉没有几块平地,路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房子也都是低矮的。现在,安丘已经是我们国家蔬菜出口的第一大县,那里的很多姜农都住上了高楼大厦。
我们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生姜、草莓、三七和人参等作物,还有很多被认为是很难解决重茬种植问题的作物,如山药、百合,也都可以使用。我相信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会给更多的人,特别是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