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土房子又实用又优雅,乡民都说好,问啥时候给它贴瓷砖?
大家好,我叫吴吉明,是一名建筑师,同时也非常喜欢摄影与旅游。演讲嘉宾吴吉明带来演讲:《更有温度的乡土建筑》。
我去过很多地方,把乡村的美丽记录下来。我分享乡村带给我的感动,也从中汲取灵感。乡村也是孕育生命与希望的所在,比如婺源严田水口的这棵古樟树就令人印象深刻,它好像就是电影《阿凡达》中的那棵生命大树一样,成为了村落的图腾,也成为了乡民们聚集与交流的所在。
各个地方的乡村都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的宝岛台湾池上村,盛产稻米,漫山遍野的稻田成为了这里最美丽的风景线;美国加利福尼亚,这里的田园式生活也非常令人向往;而日本的白川乡,由于这里乡村和自然有机融合,1995年就成为了世界的文化遗产。
今天,我想从我非常喜欢的中国的土房子开始讲起。著名的作家林语堂这么描述中国的建筑: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平和与知足,这种精神不像西欧哥特式建筑那样直指苍天,而是怀抱大地自得其乐。
中国土房子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更原始的形态,这就是来自陕州的地坑院。一般来说,我们的建筑往往都是向上建造,而地坑院却是相反,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负建筑,它向下建造,完美地融入大地。地坑院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活化石,因为这种形式早在6000年前中国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
除此之外,地坑院的建造也是低碳建筑的典范。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地坑院的建造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只有现在传统建筑的3-8%。对外界温度变化的有效调节也是生土建筑的诸多优点之一,它可以很好地平衡每天的温度,让室内达到一个非常舒适的条件。
但生土建筑也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现在它的力学性能还有待提升,也就是说它并不结实,相对不抗震,也很难抵御近期这样极端气候所带来的威胁。所以这就需要建筑师用科学方法来改善,把不同的材料,化为一种更完整的、坚固的新个体。
讲到中国的生土建筑,不得不讲到北京建筑大学的穆钧老师。他做了很多有趣的生土项目,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就是其中一个。2009年,这个项目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学会的国际建筑大奖。这个奖非常有含金量,当年同时获得这个奖的中国项目还有:水立方、鸟巢、北京南站、首都机场T3航站楼以及台湾省的庆福船运大厦。
在这些耀眼的地标项目之中,这个小小的土房子是不是显得非常特别?这个项目完全由乡民用自然的方式建造而成,它的造价只是传统建筑的2/3。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非常节能环保,当地冬季极端气温可以达到零下12度,而这个房子不用任何的外部能源,只靠里面人的自然发热,就能达到一个非常舒适的内部环境。
汶川地震之后,很多房子需要重建,但乡村的道路非常崎岖,经济条件也不好,如何建设好乡村面临很多困难、挑战。于是穆老师和他的团队又来到了乡村,帮助大家建造房子。他们与乡民们一同研发出了一种可以有效提升房屋安全性能,并简易经济的新型的建造技术。他们精细化了传统夯土建筑中土质结构的配比,同时他们在夯土体系中加入了更多的纤维材料并利用当地特产的毛竹作为结构主体的拉结。
穆老师是生土建筑的专家,做了很多房子,也成为了中国现代生土建筑的推广大使。他和他的团队在十几年中,在中国的大地上做了200多个建设性的项目,非常难得。同时,他也让中国土房子名扬世界,让大家知道中国的土房子也可以这么漂亮,这么优雅。
虽然生土建筑有很多优点,但在当地人的理解中,房子还是贴瓷砖才好,于是他们也会好奇地问:穆老师,这房子啥时候可以贴瓷砖?我觉得,房子盖得好是一方面,沟通也很重要。很高兴的是,最终所有实验项目还是土房子。这些没有贴瓷砖的土房子并不妨碍村民们对它的喜爱,大家在这里交流畅谈,享受着纯朴而土土的快乐。土房子当成了村民最爱的乐园。
我国很多乡村正经历着老龄化、退化的过程。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外流严重,我们的古村落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正面临损毁老化与被遗弃。乡村变得消极没有活力。如何提升活力?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员介入。清华大学的宋晔皓老师是中国生态建筑的核心专家,他对尚村进行了很深入的调研,他发现在乡村缺乏活力和公共交流的空间,于是他决定先从村内现有的一片废弃地开始他们的改变。
一个小小的竹蓬,就能给乡民带来无限的机会与可能,各种各样的角度,各种各样的空间,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老村新生的变化。
宝贵大叔是农民,却将建筑垃圾变成了最时尚最漂亮的艺术品。他是农民宝贵,带着一群农民,造就了一个新的低碳再造石帝国。宝贵大叔还建立了自己的低碳雕塑园,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变成了艺术品。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也许并不需要很高级的建筑材料,不需要很多繁琐的设计,但它需要理解自然,并且能很好地跟自然和谐相生。未来的乡建是应该是与自然更加和谐相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