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艳的颜色在蘑菇中并不少见,但根据颜色来判断蘑菇毒性是不靠谱的,这已经在《白伞伞,白杆杆,吃了也会躺板板》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绿色”在蘑菇界也有着褒贬不一的韵味,这一颜色让我们既能联想到美味的变绿红菇(青头菌)Russula virescens,也能联想到臭名昭著的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一种菌褶为诡异绿色的蘑菇,而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图片来源:wikimedia)
青褶伞属拉丁学名是Chlorophyllum,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语Chloro(意为“绿色”)和phyllo(意为“叶子”,对应到蘑菇里面可以翻译为“菌褶”)。这个建立于1898年的属,在世界范围内至今仅有25个种,而我国就可能存在9个,它们分别是:
注:“C.”为Chlorophyllum的缩写。青褶伞属许多蘑菇的中文学名发生了较大变动,这里统一以2019年出版的《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类(蘑菇科)》为标准。
大青褶伞可以说是毒菇届的明星了,网络上一搜就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网友晒图,这种蘑菇因其毒性强还被戏称为“ICU菇”。但是毒蘑菇常有,为何大青褶伞会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来一探究竟。
“大青褶伞大青褶伞”,是大的“青褶伞青褶伞”吗?
在许多社交平台上搜索“青褶伞”,你会发现只有“大青褶伞”。可能有些人“不明觉厉”,觉得加个大字读起来很有气势,再加上大伙普遍见到的青褶伞体型一般都比较大,所以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个名字。
其实,“大青褶伞”指的是一个特定的物种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这个种是青褶伞属的模式种(编者注:生物分类学上的一个名词,是用来代表一个属或属以下分类群的物种),按照命名法规,可以用属名来直接称呼它。
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说起来,大青褶伞这个名字是比较早的叫法。
较早的菌类著作中用的都是“大青褶伞”这个中文学名,包括我国著名的真菌分类学家卯晓岚老师1998年出版的《中国经济真菌》、2000年出版的《中国大型真菌》以及2009年的《中国蕈菌》,林晓民等人2012年出版的《河南菌物志(卷2)》等。
到了2015年以后,李玉院士等人主编的《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将C. molybdites称作铅青褶伞,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直至2019年《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类(蘑菇科)》的出版,正式将其中文学名改为了青褶伞(不过为了便于理解,本文还是用“大青褶伞”这个俗名)。
“绿褶绿褶”大青褶伞大青褶伞大青褶伞作为青褶伞属的模式种,形态是最为特殊的,它成熟之后菌褶会变为明显的绿色,这在青褶伞属其它成员中是没有的,这是因为其孢子本身就带有轻微绿色。
大青褶伞C. molybdites,注意看菌柄处的伤变红(图片来源:arizona-mushrooms.org)
生物学家们最开始创建青褶伞属的时候,就是因为观察到了大青褶伞的菌褶是绿色的,当时孢子颜色是区分属的决定因素。然而后面学者们发现,该属许多物种的孢子都不是绿色,也就是说,许多青褶伞属蘑菇的菌褶并不呈现出绿色,所以大家不要被这个名字所欺骗。
不要靠近大青褶伞,会变得不幸
大青褶伞又有“ICU”菇之称,意思是说,误食了这个蘑菇,或许你就得花上每天近8000元的高昂费用,去重症监护室(ICU)走上一遭。这种蘑菇主要含有胃肠炎型毒素,这种毒素被认为是一种蛋白成分,称为青褶伞素(molybdophyllysin),能够造成严重的胃肠道中毒反应,包括频繁地上吐下泻,往往在食用几个小时内就开始出现明显的症状。
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值得注意的是,干燥过的大青褶伞依旧能够造成中毒现象。不少人都认为,烘干后的毒蘑菇就没有毒了,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只听过吃鲜蘑菇中毒的,没听说吃干蘑菇中毒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毕竟吃鲜蘑菇的人总是占绝大多数,中毒的概率自然就比吃干蘑菇的高。
大青褶伞的“朋友们”
1.青褶伞属“五毒兄弟”
除了大青褶伞,青褶伞属中还有其他几种蘑菇也具有毒性。比如球盖青褶伞(C. globosum)、变红青褶伞(C. hortense)、乳头青褶伞(C. neomastoideum),它们都和大青褶伞(C. molybdites)一样含有胃肠炎型毒素,只是分布没有那么广,所以并不那么出名,但它们也都造成过中毒事件,值得警惕。
球盖青褶伞是2000年在非洲发现的,一开始学者将它放在大环柄菇属Macrolepiota中,2002年被挪到了青褶伞属。2006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葛再伟老师在云南采到了这个种,而后在2018年正式报道了该种在我国的分布。
《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类(蘑菇科)》截图
虽然学名里面有个“球盖”,但是这个特征并不是稳定的,在中国发现的标本,其菌盖呈现近平展状,它和大青褶伞的宏观特征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孢子印呈黄色至赭黄色,而后者的孢子印为浅橄榄色至绿色。
变红青褶伞C. hortense(图片来源:mushroomobserver.org/314889)
变红青褶伞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和云南,体型较其它3个青褶伞偏小。菇如其名,这个蘑菇的菌肉受伤后会变成红色,不过这个特征在球盖青褶伞、乳头青褶伞和大青褶伞中也都存在。
乳头青褶伞C. neomastoideum(图片来源:blog.daum.net/anababaa/1128)
乳头青褶伞最先是1970年在日本以环柄菇属物种的身份被发现的,然后在1986年被挪到了大环柄菇属Macrolepiota,2002年再被挪到青褶伞属,一直至今。此前,该种在我国一直是以拟乳头状大环柄菇的身份出现,例如卯晓岚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大型真菌》一书中,记载是分布在我国的香港,其它有明确分布的地区是我国的浙江省,该种菌盖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乳头状凸起。
2.青褶伞属中也有“良民”
由于大青褶伞“臭名昭著”,不少人会觉得青褶伞属的蘑菇都是有毒的,其实不然。可能在我国有分布的褐变青褶伞Chlorophyllum brunneum是可以食用的,以陀螺形状为主要特征的陀螺青褶伞C. agaricoides更是一种食药用菌,而粗鳞青褶伞C. rhacodes则被认为是美味食用菌。
在我国分布存疑的粗鳞青褶伞C. rhacodes(图片来源:wikimedia)
造型独特的陀螺青褶伞C. agaricoides(图片来源:gribi.net.ua)
大青褶伞“南菇北扩”
大青褶伞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时常注意到,与它广泛的地域分布有关。大青褶伞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在世界各地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都很普遍。我国幅员辽阔,仅亚热带地区就涉及16个省市,约占国土面积的1/4,这为大青褶伞的大规模繁衍提供了基础,甚至在我国黑龙江和内蒙古都发现了大青褶伞的身影,大有“南菇北扩”,“占领中国”之势。
每年的6-10月份,是大青褶伞大规模出现的季节。大青褶伞似乎很喜欢长在草坪上,有时甚至能形成蘑菇圈,白色的身影非常引人注目。当然它们也不挑食,在菜地里、路边草地、荒地、锯末堆上,乃至垃圾堆旁都能够生长,似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甩也甩不掉的一部分。
大青褶伞形成的蘑菇圈(图片来源:mushroomexper)
大青褶伞的相似种——高大环柄菇
青褶伞属的蘑菇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大青褶伞这么出名?我想除了分布范围广,能造成剧烈的肠胃中毒反应以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可食用的蘑菇非常相似。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青褶伞属和大环柄菇属的蘑菇总是纠缠不清,这2个属均位于蘑菇科下,有些极为相似,即使是专业人士也不敢说光看照片就能分清它们。
高大环柄菇Macrolepiota procera(作者供图)
高大环柄菇Macrolepiota procera是大环柄菇属的模式种,在第52卷的中国真菌志里面也还是用属名“大环柄菇”来作为它的中文学名。高大环柄菇,这个名字就透露出这种蘑菇的惊人体型。高大环柄菇成熟之后菌盖最大的能长到25cm,而菌柄更是能长到惊人的34cm,下雨了给几只老鼠躲躲雨还是绰绰有余的。该种分布于我国各地,是一种美味的食用菌,国内外都有人工栽培的报道。
民间多有采食高大环柄菇的习惯,有时候大家就会将大青褶伞误认为高大环柄菇,导致误食大青褶伞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其实,有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高大环柄菇的菌柄表面具蛇皮花纹状排列的褐色鳞片。
长柄大环柄菇Macrolepiota dolichaula(图片来源:mushroomobserver.org/4411)
看完这么多蘑菇的介绍,估计你已经头晕目眩了,我们来做个总结:
青褶伞属除了大青褶伞这个种在成熟之后菌褶会变成绿色调以外,其它大多数都还是白色的,这和大环柄菇属的许多蘑菇特征一致;菌柄呈现蛇皮花纹状排列的褐色鳞片,是高大环柄菇的突出特征,但大环柄菇属里还是有不少蘑菇菌柄不具备蛇皮纹路,例如东方裂皮大环柄菇Macrolepiota orientiexcoriata、长柄大环柄菇M. dolichaula等;青褶伞属中,很多蘑菇(不是全部)的菌肉受伤后会变红,而大环柄菇属内蘑菇大多不会。
作为明星级的毒蘑菇,大青褶伞以其极强的生态适应性向我们诠释了“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不过越是常见,也就意味着人们误食的风险就越大。所以还等什么呢?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认识它吧!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