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变成更大的生蚝,它几乎被搞绝育了!

作者: 林依婷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21-08-31

文章介绍了福建省作为我国牡蛎产量最高的地方,以及牡蛎育苗和养殖的过程。特别是三倍体牡蛎的培育技术,通过人工诱导四倍体牡蛎与二倍体牡蛎杂交,培育出无法繁殖的三倍体牡蛎,使其能够更快速、更大、更肥地生长,从而提高产量和口感。文章还详细描述了牡蛎育苗的各个环节,包括人工授精、幼苗培育和附着基的选择等。

夏天除了烧烤小啤酒,肯定也少不了蒜蓉粉丝扇贝、蒜蓉粉丝生蚝,除了贵,没毛病。中国是世界上生蚝产量、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谁让我们人多呢,谁让生蚝这么好吃呢!而我国牡蛎产量最高的地方是福建省。从厦门向南驱车一百多公里,我们来到福建漳浦县的霞美镇。海边的场景颇为震撼:离岸百十米外,海面上漂浮着大量排列整齐的浮球,随着海浪有序起伏,几乎看不到尽头——这就是传说中的“海上牧场”。

浮球下吊着网箱,里面养着牡蛎、鲍鱼、扇贝等各种海鲜水产。这一带是全国有名的贝类产地,每年出产数以百万吨计的海鲜水产。如今内陆也能吃到这些新鲜海货,除了物流货运便捷,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很多海产已经实现人工养殖,并不断扩大升级,产量极大提高。

除了养殖,霞美镇还是我国重要的牡蛎育苗基地,培育出的“牡蛎苗”销往沿海各地——就像农民种庄稼要专门购买种子,养殖户自己培育不了牡蛎苗,也得买。

所以,不管你吃的是鲜美的山东乳山生蚝,还是肥嫩的广东湛江生蚝,它们很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快乐老家——福建。离海滩不远,就有好几家牡蛎育苗厂。我们一路寻找,终于看到“三倍体牡蛎育苗基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南海所”)贝类养殖实验基地”的牌子。接待我们的,是来自中科院南海所的秦艳平老师。秦老师先向我们科普了一下牡蛎“发展史”。你绝对想不到,中国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养牡蛎了!

论吃这件事,还得看我们祖宗。

那时候,基本都是野外取种、人工饲养。这些天然牡蛎,一般个头不大。而且繁殖季节的牡蛎肉里,口感不好的性腺占比相当大。性腺发育还会消耗营养,牡蛎肉变得既少又“柴”。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发明一种新技术,能使养殖的牡蛎更大、更肥。它类似于无籽西瓜:天然牡蛎有两套染色体(二倍体),科学家人工培育出四倍体牡蛎,两者杂交,诞生出三倍体。

三倍体牡蛎拥有三套染色体,无法正常减数分裂,所以不能繁殖后代,性腺不会正常发育。没了“后顾之忧”,这种三倍体牡蛎,一年四季专心长肉,长得更快、更大、更肥,口感也更好。

以前我国也采用过这种新技术,其中培育四倍体是核心技术,过程很复杂,我国不掌握,就要从国外高价购买四倍体牡蛎。直到2016年,中科院南海所攻克了难关,独立发明出诱导四倍体牡蛎的新型技术。

研究发现四倍体的精子、二倍体的卵子结合出来的后代,成活率最高、长出来个头最大(比父系、母系亲代都大),养殖最划算。为保证三倍体苗种的纯度,牡蛎人工授精的关键环节,均由中科院南海所的科研技术人员完成。秦老师的实验室里有个水桶,里面装了半桶二倍体牡蛎的肉,他的工作之一就是从中挑选出雌性。听着不难,实际操作起来很麻烦。因为牡蛎这种动物,性别并不固定,甚至一生可以切换好几次,跟闹着玩似的!

而且,单看外表根本无法判断雌雄。这还能怎么办,只能一个一个实验观察是雌是雄。

如今,我国每年养殖牡蛎近540万吨,其中20%都是“国产”三倍体牡蛎。福建这边的水质好,育苗成功率高,牡蛎种苗性价比最优,各地养殖户都来买,占全国的40%到50%。受精卵孵化出来的牡蛎幼苗,要先过一段浮游生活。秦老师带我们钻进厂房,来到一个育苗池边。池水非常清澈,似乎没有杂质。

但拿手电筒往水里一照,就看到水中有无数密密麻麻的小白点在疯狂游动。那些比小米还小的白点,就是刚孵化出来的牡蛎苗。它们挥动纤毛,摄食水中的藻类。

厂房外,还有好几个大池子,水色碧绿——里面养着牡蛎苗的粮食——小型微藻。喂食时,把“绿水”抽到育苗池就成。吃上几天藻,牡蛎苗飞快成长。大约在受精15~20天后,幼体长出眼点和足,这时它们就需要找个地方附着了。养了18天的牡蛎苗,肉眼看还是非常小。

但放大后,可以看到它们已经长出壳的雏形,中间黄绿色部分是它们摄入的藻类。有一些已经长出了眼点,可以投放附着基了。自然条件下,牡蛎一生只附着一次,“着陆”后就基本不再移动。但人工养殖,则会根据牡蛎的具体种类、养殖环境,提供扇贝壳、牡蛎壳、水泥绳(绳上粘一串水泥块)等不同附着基,方便后期“搬家”和养殖。

附着了一周的牡蛎苗,已经长出了壳,摸上去是硬的。育苗厂外空地上,扇贝串成的附着基堆成小山,格外壮观。附着10多天后,牡蛎苗就要被送往各地养殖场了。它们大多数会被“吊养”在海里,我们在海边看到的浮球阵中,就有不少“牡蛎田”。牡蛎是滤食动物,它们进入大海后,不用投喂饵料,选个营养物质丰富的海域就好。不过饲养过程中,要时常检查是否有青蟹等天敌,或是樽海鞘(会附着牡蛎生长)等“害虫”。

采访结束后,吃点什么呢?那必须吃一顿海贝大餐啊。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科研人员培育三倍体牡蛎的辛苦,真是不容易啊。于是——我多吃了几个大牡蛎!实际上,生蚝也分很多种,很难分得清,更不用说水产市场上的各种各样的贝类摊档了,再加上很多贝类在各地的俗称也不同,很容易张冠李戴。快来看看最新一期的9月刊杂志,学一下双壳贝的“市场分类学”,还有养殖、采收,更重要的是,教你赶海捡贝壳!!

UUID: 5c1af49b-d152-4562-bd28-4fef3765261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8-31_为变成更大的生蚝,它几乎被搞绝育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1 元